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分享微信微博APP

把握专利布局中的四要素

来源:中国贸易报-中国贸易新闻网 作者:徐民 2017-08-24 09:28:52

经过近些年海外专利战的洗礼,我国企业大多意识到如要自有品牌产品在海外拓展销售,预先进行海外专利布局,用专利为产品保驾护航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拥有了一定数量合理布局的海外专利,在面对专利纠纷时才有足够的谈判筹码。企业在进行海外专利布局时,除了常见的技术层面布局因素外,以下因素必须加以考量。 

专利数量须与市场规模匹配 

众所周知,外国专利申请费用较高,流程复杂,每件外国专利的获取成本大约是中国专利的5至10倍。那么,企业投入多少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进行海外专利布局是合理的呢?海外专利申请数量需要与企业产品所处的技术领域和预期销量成正比。例如手机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存在数以万计的授权专利,每件产品难以避免用到现有的技术和大量现存专利。那么,手机行业的专利布局数量就要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传统行业(例如机械化工等)。另外,企业在海外的销售量越大,遇到专利威胁的概率越高,发生专利纠纷后的潜在损失也越大,所以专利数量也必须与市场销售规模相匹配。华为公司每年大约600亿美元的销售额,与之对应的是每年4000件左右的国际PCT专利申请,华为公司专利数量保证了在专利交叉许可谈判中不仅是付费的被许可人,而且已经开始向苹果公司等国际手机厂商收取专利许可费。 

专利布局主选欧美国家 

专利具有地域性,每件专利的有效性和保护范围仅限于其授权的国家。全世界大约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所有国家均获得专利授权。专利布局的地域性因素主要考量本公司产品的销售地、生产地和竞争对手的产品生产销售地区。在上述国家地区进行专利布局才能最大化专利价值。一般来说,企业海外专利申请主要选择国家有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 

除了上述常见申请国,一些港口国家也是在海外专利布局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比如荷兰拥有欧洲最大的港口鹿特丹,苹果公司就曾经利用专利诉讼在荷兰获得针对三星 Galaxy 手机的禁令,导致三星公司不得不紧急更改手机设计以避免欧洲供货渠道被切断的惨剧发生。 

专利布局时间长短不一 

由于各国专利申请程序区别很大,各国法律之上还存在多个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海外专利申请流程比较复杂。所以海外专利布局还要充分考虑时间因素,选择适合的申请途径。比如,如果通过巴黎公约向海外申请专利,则必须在优先权专利(一般为中国专利申请)递交后的 12 个月内向所有打算获得专利的海外国家递交专利申请。如果通过 PCT 途径进行海外专利申请则可将上述期限放宽至30个月左右,为企业赢得考察技术和产品销售情况的缓冲期。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果企业需要在短期内完成初步的海外布局,则巴黎公约的授权效率显然高于 PCT申请。 

除了申请递交阶段的途径不同,各国专利申请的审查阶段也长短不一。美国、日本大约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完成一件发明专利审查授权流程,但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审查效率较高,6 个月至两年即可获得一件专利。 

标准必要专利是布局重要因素 

手机行业属于标准化行业,为保证手机互联互通,手机必须遵循统一的国际通信标准。所以手机行业中标准必要专利的含金量大大高于普通专利。标准必要专利的布局也是我国手机企业出海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如果企业针对通信协议相关的底层技术有所研发,则可考虑派遣技术与法律相关员工加入国际标准化制定组织(Standard SettingOrganization,SSO)并参加其组织的下一代通信标准讨论会议。讨论会过程中各个企业可以提出自己建议的通信标准提案(Proposal),如果该等提案中的技术具有良好技术效果,并被与会的多数通信企业认可,则该 Proposal 将被纳入下一代通信标准,成为通信标准的Technical Specification。企业在提出Proposal前,以及Proposal被讨论修改过程中,可以考虑将 Proposal中描述的技术作为专利申请递交。一旦该 Proposal 被纳入标准,则相关专利自动成为标准必要专利。企业获得标准必要专利后,必须及时向标准制定组织声明愿意按照该组织内部章程中规定的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对第三方授权使用所获得的标准必要专利。由此,通过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专利申请三者互相配合,手机企业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标准必要专利,打下应对海外专利纠纷和专利许可谈判的良好基础。 

(作者系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合伙人、律师、专利代理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京ICP备05001841号-3 中国贸易报©版权所有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