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分享微信微博APP

锐评 | 我们不当麦霸不等于不要麦克风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凡 2019-07-16 10:25:13

日前,英国《金融时报》、《中国贸易报》等媒体报道的由伦敦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关于在非洲投资的中企真实情况的研究项目得到了各方的关注。其中,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发展研究系博士研究生、该项目研究助理陈卫炜在接受《中国贸易报》采访时所说的这一段话,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这个项目的重点是剖析现象本身。我认为,反驳舆论最可信的武器就是严谨、客观和科学的学术研究。我们希望以这个项目抛砖引玉,一方面鼓励学术界特别是国内学术机构开展此类研究,另一方面也让西方激进政客、媒体和某些学者,包括一些非洲国家政府官员反思,他们不该用陈旧、固化的思维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们知道,在当前的国际舆论场中,中国媒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都比较弱,面对一些中企项目的舆论反响,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中企自己来应对。尤其是面对外界的质疑时,中企一般都是予以沉默,或答曰“无可奉告”,意在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表达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的含义。中企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中国人都十分明白,但西方媒体却不这么认为。

在西方,辩论是一种文化。在希腊文明盛行的时代,爱琴海边就徘徊着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学者,他们热衷于与他人辩论,若对方沉默,就会被公众认为是无言以对和默认。在如今的欧美社会舆论环境,何尝不是如此?加上之前的一些欧美国家,在推行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是以枪炮打开某些国家的贸易口岸,就是以经济手段对某些国家进行掠夺,导致有些发展中的国家至今还没有恢复元气,深陷穷困之中。如此一来,面对“一带一路”倡议,面对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面对走出去步伐加快的中国企业,欧美一些国家常常会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从而造成一系列误解。

也正是由于没有深刻认识到这种文化、历史带来的中西差异,中企吃了“哑巴亏”的案例不胜枚举。但我们也深知,欧美国家推行全球化的过程已经延续了200多年,现在世界上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仍然有70多个。与此同时,西方新闻机构进入专业化、职业化时代早于我国,国际舆论场上“西强我弱”的局面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改变。然而,这并不等于我们就没有渠道讲述“一带一路”故事。

而在当下,这篇研究报告发布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了号称“客观公正”的外媒也并非铁板一块。在华人华侨、留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在有影响力的外媒上发布第三方机构的研究成果,打开了中企对外传播困局中的一个门缝,从而为中企形象传播开辟了新的方式。这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第三方机构是不是“一带一路”故事的最佳传播者?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不当麦霸,也同样可以巧妙地借用别人的麦克风讲话。

教育部2019年3月末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2万人,单位公派3.56万人,自费留学59.63万人,与2017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2018年度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37万人。此外,中国人在联合国、世界银行、IMF、WTO等国际机构中也有少量的任职。在这些人中,一定不乏从事中国问题、“一带一路”的研究者,他们也有能力推动所在机构从事相关调查研究。这都为我们利用好第三方机构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一些专家学者可能也提过类似的建议,但由于相关的实践案例较少,此事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的阶段。而这个案例取得良好的效果,则是为后者树立了标杆,证明了推动第三方机构客观发声的可行性。可以预见,未来一些中国企业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如果再遇到质疑的声音,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研究机构与第三方机构紧密合作,开展扎实的调查研究,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主持公道,为中国企业树立良好形象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葛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京ICP备05001841号-3 中国贸易报©版权所有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