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分享微信微博APP

中企为欧盟经济发展添姿增彩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凡 2019-10-16 09:35:25

中企修建匈塞铁路,改善两国交通条件;华为参与欧盟5G建设,助力其网络建设;中企杰克缝纫机收购德国奔马、拓卡,帮助他们拓展全球化市场……欧盟中国商会与罗兰贝格咨询公司近日发布的《中国企业在欧发展报告(2019)》中收录的这些案例显示,中企在欧洲稳健发展并非单边获利,而是构成了中欧互利双赢的格局。

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欧盟经济产值增长迅猛,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与发展潜能。虽然目前中国在欧盟各主要国家的企业布局数量仍小于美、日等国,但近年来总体增速较快。2013至2018 年间,美国在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地的企业数量增速均不足 5%,中国企业数量则保持着远超 10% 的年复合增长率,甚至在德国高达 25%。由此可见,中国企业作为后起之秀正在加速入驻欧盟国家,预计将在未来的欧盟外商体系当中扮演关键性角色。

从投资类型的角度来看,欧盟对中国企业来说为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且根据罗兰贝格调查,绝大多数在欧进行业务拓展的中国企业对欧盟的业务及商业前景非常看好,预期仍将持续进行绿地投资。

从资本来源的角度来看,相比于之前主要以国有资本作为主要来源,如今民营资本占比从 2010 年时仅占 14% 上升至如今近60%,明显超出国有资本占比,为欧盟国家注入更加多样性的活力。

从投资方向来看,在2013年,传统的采矿业、金融业、制造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五者合计就已占当年总存量的 88%,其余各产业投资布局较少。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信息技术、文娱产业投资存量以逾 120%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上升,到今天,信息技术、文娱等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已在总投资存量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从而助力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丰富性提升。

报告还指出,当下,许多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投资和销售市场拓张,而是出现更多中国企业将欧盟列为公司业务拓展的战略关键节点,并开始进行前瞻性布局。

报告还通过一系列案例说明,中企为欧盟国家所带来的效益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企业强力带动欧盟产业升级。在技术领域,中欧实现行业内强强联手,协同推动技术突破,共同助力行业内相关产品品质的提升,进一步优化产业链的发展。例如,在软件行业,华为携手德国软件制造商SAP一同研发SAP HANA一体机解决方案,产品拥有为客户提升10倍数据加载能力、100 倍报表生成能力的强大性能,革新了行业内主流一体机供应的技术水平。

二是提供可观就业岗位。近五年来,中国在欧盟国家吸收了大量本地员工进入中国企业工作,为当地解决数以十万计的就业机会。2018年末,中国累积在欧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共计 3190 家,覆盖欧盟全部 28 个成员国,雇佣当地员工约25 万人,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9%。

三是助力基础设施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完善的基建能够为人民生活、政府政务、企业经营提供多方面的重要保障。先前提出的匈塞铁路就是典型案例。

四是中国企业与欧盟部分地区政府一同开展高效政务治理研究。例如,在荷兰,哈勒默梅尔市政厅一度面临人力紧缺的困境,其政府公务员与当地人口比例仅为1:160,因此当地政府十分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整体政务办理效率以及公共服务质量。最终,哈勒默梅尔市通过引入华为敏捷政府解决方案,从服务便捷、安全合规、高效运维三个角度对其治理模式进行了全面升级与赋能,成功实现各流程的高效协同,大幅提高了办公流畅度。

五是中国企业以多种方式助力欧洲国家开展前端技术的基础性研究,以提高其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徐工集团曾斥资3600 万欧元于德国克雷菲尔德市建立欧洲研发中心,主导关于液压与传动高端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尖端技术应用零部件,为欧洲重工高端市场提供研发与产品基础。

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虽然为双方都带来了好处,但欧盟的营商环境仍限制了双方互利共赢效益的最大化。这主要包括在能源、人工智能、通信、半导体等领域的准入限制,针对中企的本地投资服务型扶持与帮助机构匮乏,以及对欧盟相关标准的制定及修改参与度低等。因此,报告呼吁欧盟坚持自由市场方针,建议欧盟在信息分享、资源对接、流程优化等方面给予中企务实协助。


责任编辑:葛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京ICP备05001841号-3 中国贸易报©版权所有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