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分享微信微博APP

从荷兰推开欧洲的大门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江南 2019-12-23 09:52:22

编者按:荷兰,不仅是一个拥有风车与鲜花的国度,更有着自由包容的心、开放友好的态度、顶尖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堪称一流的营商环境,凭借这些优势,她吸引诸多大型跨国公司落户。今年11月,服务于5亿多欧盟人口的药品管理和评估机构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正式落户荷兰阿姆斯特丹。EMA执行委员吉多·拉斯曾言, “阿姆斯特丹符合我们的许多要求”。

4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已将分踞亚欧大陆两端的中国与荷兰联系在一起,如今,中荷贸易再迎“天时地利人和”。12月初,本报记者随中国媒体采访团踏上旅途,带你看看不一样的荷兰。

700多家中企落地荷兰

“荷兰是欧洲的门户,我选择从荷兰推开欧洲的大门”。5年前,习近平主席高度评价了荷兰对中国的重要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企到荷兰投资。《中国贸易报》记者从荷兰外商投资局获悉,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在荷兰设立了700多家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化工、高科技、信息技术、创意产业、农业与食品、交通与物流等行业。

荷兰是中国企业设立欧洲或区域市场与销售总部的主要选择之一。 比亚迪、海康威视等80家企业将其欧洲总部设在荷兰;大华、柳工等在荷兰设立了近90个欧洲分销中心;伊利、澳优乳业、紫鑫药业等在荷兰设立了60多个研发中心。

以比亚迪为例。12月6日,比亚迪与欧洲领先公共交通运营商凯奥雷斯荷兰分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宣布中标荷兰259台纯电动大巴订单,这也是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纯电动大巴项目。

早在1998年,比亚迪就开始探索欧洲市场,并在荷兰鹿特丹建立了欧洲总部。从最初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低,到打破质疑,获得当地运营商、政府和市民的广泛认可,比亚迪走了十几年。目前,比亚迪电动巴士行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英国伦敦、比利时布鲁塞尔、意大利都灵、挪威奥斯陆等欧洲20多个国家、超过100多个主要城市。在欧洲纯电动巴士领域,比亚迪已经超越艾瓦客车、尼奥曼、伊萨客车、沃尔沃、VDL和斯堪尼亚六大客车厂商,占据欧洲市场份额的20%,排名第一。

荷兰是欧洲的门户,不仅仅对于中国。在英国脱欧的当下,荷兰正在接收越来越多的来自英国的“公司难民”。

“难民”一词,其实只是媒体的称呼,实际上都是索尼、松下、空客、汇丰银行等跨国大企业。自从英国宣布脱欧以来,已有约100家跨国企业总部迁往荷兰,还有300多家企业表示有意跟进。

不只是企业,欧洲的政府机构也看好荷兰。11月,荷兰正式将阿姆斯特丹新总部交付给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意味着这个服务于5亿多欧盟人口的药品管理和评估机构正式落户荷兰。

从地图上看,荷兰与中国河南发音也相似,国土总面积仅有河南省的1/4左右。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地理小国,2018年GDP达到9128.72亿美元,位列全球第17位,并日益成为欧洲门户,为什么?

“荷兰虽是地理小国,但是物流发达,也有不少发达的产业,在电子、化工、水利、造船以及食品加工等行业技术先进,金融服务、保险业和农业发达。”荷兰外商投资局局长倪景润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说。

荷兰作为世界级的商业国家,有着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地理位置。荷兰位于欧洲三大经济体德国、英国和法国的中心,与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的沿海区位优势相似,其方圆500公里内的消费人口达1.7亿,几乎占欧盟市场的一半。

荷兰身处欧洲大陆西端,面朝大西洋,其航海、航空交通便利。其中,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海港,2018年运输吞吐量达到了4.69亿吨。阿姆斯特丹通常被称为“通往欧洲的门户”,位于欧洲大陆装备最好的物流三角地带,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是欧洲第三大货运机场。凭借与欧洲大陆之间快捷的运输网络,从荷兰始发的货物在4至48小时内便能抵达欧洲各大市场。许多跨国公司都在荷兰建立了集中的欧洲分销中心,以便更有效地服务欧洲市场。

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至2018全球竞争力指数中,荷兰在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中排名第四位,在欧洲排名第一位。

除了港口、物流方面具有竞争力外,荷兰政府还提供许多优惠税收和招商条件。荷兰有一项税收政策,即外籍员工在荷兰工作期间可以申请按照荷兰当地70%的标准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在荷兰通过研发获得的利润可按照5%的所得税标准缴税,相比于当地20%到25%的所得税率,显然优惠不少。

“几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对国际贸易持开放态度,在政策上保持稳定,为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非常欢迎外国企业在荷兰开展业务。”倪景润说。

记者了解到,历史上第一个跨国公司诞生在荷兰,即17世纪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巅峰时期,整个荷兰几乎垄断了全球一半的贸易。

“如果落地荷兰,你将在整个欧盟寻找合作伙伴。”倪景润说。

世界级宜商国家等你来

12月3日下午15时许,中国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荷兰乌特勒支市中央火车站。大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虽然无法与中国北京西站的人流量相比,但也确实是一座繁华的火车站。天花板上,连续的LED灯带起伏安置,就像一道道波浪,动感强烈。

穿过中央火车站,我们直接进入了乌特勒支市政府办公大楼。办公大楼共7层,部门众多但上上下下井然有序。也许是记者孤陋寡闻,但是市政府挨着火车站,确实不多见。

站在办公大楼玻璃旁边,中央火车站长廊、公共街道、七八条轨道等尽收眼底。这大大方便了乘火车到乌特勒支市政府的办事人员。

“荷兰是一个非常开放、亲民的国家。”荷兰外商投资局局长倪景润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联合国发布的2019《世界幸福国家报告》增加了政府与幸福之间的联系、亲社会行为的力量等数据。报告显示,在全球最幸福前10个国家,荷兰名列第5名。在德国DHL全球连通性指数中,荷兰排名第一,是最开放的国家。

在此次采访中,一位企业家告诉记者,想在荷兰注册公司,仅需1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非常快”。

崛起于17世纪中叶大航海时代的荷兰,数百年的对外贸易史令开放、包容、便利营商的文化已积淀成遗传基因。

近年来,荷兰政府为促进企业创新、鼓励创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出台了多项税收减免措施,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也可享受。比如,在研发相关领域获得相应工资税减免方面:1994年,荷兰推出了研发工资税补贴,企业如投资研发,可以在缴纳工资税时申请一定比例的减免;2012年,荷兰又推出研发其他成本税收优惠;从2016年起,企业可在工资税框架内用同一形式和程序申请这两项税收优惠。

在《福布斯》杂志“最适合经商国家”榜单中,荷兰排名第四,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宜商国家。

对外资企业,荷兰政府尽可能做到贴近服务。荷兰经济部下属的全国外商投资局是政府为外资提供服务的主要机构。

“机构成立于1978年,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同一年,如今已在1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7个分支机构,就近服务有意来荷投资的外国人。”倪景润介绍说,过去41年间,他们协助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家企业建立或扩大在荷业务。

“如果中国企业到荷兰投资,可先联络我们。”倪景润介绍说,该局已分别在上海、广州、北京、重庆开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使领馆内,为具有投资意向的中国企业提供免费、独立、客观的建议和信息,其中包括帮助公司了解荷兰的劳动法律法规、税收结构或工作许可程序等。还从政府层面为计划在荷兰设立公司、扩大或重组现有荷兰运营机构的外国企业提供免费的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构建专属的橙色通道。倪景润表示,荷兰不会针对某个企业进行限制,也不会对中资企业有特殊的对待。

在地方层面,荷兰各省和主要城市也设有投资办公室,许多地方政府设有投资基金,为投资者提供各种服务。

“这种从国家到地方的便利投资者的服务,减少了企业成本,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荷兰。”倪景润说。

金斯瑞缘何选择莱顿

12月初,天气晴朗,温带海洋性气候带来的湿润空气,令人心旷神怡。记者步入荷兰莱顿生物科学园后看到,绿草如茵、整洁干净、环境优美,三三两两的年轻学子、白领穿梭其中,科研氛围浓厚。

“莱顿生物科学园是欧洲五大生命科学和健康园区之一,拥有生命科学领域投资的绝佳环境,其背靠5亿消费群体,具备优越的物流基础设施和交通,拥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科研水平。”莱顿生物科学园负责人向《中国贸易报》记者介绍说,目前,园区汇聚了50多家医疗类生命科学专业公司、大量生物科学新生代公司和国际认可的知识型机构。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一家港股上市企业——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2017年在荷兰成立的分公司,入驻莱顿生物科学园。

“这里的生物制药产业环境非常优越,不但汇聚了众多世界顶级生物制药公司,还有很多极具潜力的新兴生物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欧洲地区部总裁柳振宇表示,在考虑欧洲总部选址时,集团进行了详细考察和评估,由于荷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成熟的物流体系以及开放的贸易环境等,他们最后选择了莱顿生物科学园。

金斯瑞成立于2002年,集团总部位于中国南京,运营实体遍布大中华区、北美区、欧洲区及亚太区,是一家全球性的生物科技集团公司,植根于领先的基因合成技术,业务范围涵盖生命科学服务及产品、合成生物学产品、生物药开发服务及细胞疗法四大领域。

“目前,公司与美国强生合作开发的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生物药正在临床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柳振宇说,金斯瑞在欧洲的总部不仅要充分开发欧洲市场,还将致力于与欧洲乃至全球同仁一道推动生物科技创新、满足客户需求,实现“用生物技术使人与自然更健康”的使命。

据柳振宇介绍,目前,公司欧洲地区部的员工中,中国人和当地人约各占一半。当地员工英语流利,素质较高,具有非常强的规则意识。

据了解,正是拥有蓬勃发展、聚焦生命科学和健康的产业集群,以及像莱顿生物科学园之类的专业“科学园区”,荷兰稳居生命科学和卫生领域的领导地位。在过去10年,活跃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公司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在癌症研究、心血管疾病、预防性保健医学成像和保健系统等领域具备高水平研发产出和专长,具备富有吸引力的生物制药环境。

11月,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正式落户荷兰,这对于荷兰来说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EMA负责在泛欧洲范围内评估和监督药品的集中上市许可,是制定全球药品监管标准的重要力量。

荷兰卫生、福利及体育部长布鲁因斯说:“我们当然对于EMA总部设于阿姆斯特丹感到开心,这是英国脱欧决定的结果之一。”他表示:“这将让荷兰经济大有收获。”

基于行业积淀和EMA迁址阿姆斯特丹的背景,荷兰药物审评监管机构主席唐·德·保尔则明确表示说:“荷兰在英国脱欧后有望成为接替英国的主导角色。”

同时,这给中荷医药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近年来,中荷两国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专家学者交流密切,在康复医学、传染病防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医学科研等方面都展开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实务合作。

5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成都市健康服务业商会、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生物科学园共同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中国—荷兰中医药中心”框架协议。

12月,中国生物上海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购荷兰普世范德公司启动股权交割。

“未来,必将有更多中荷企业、科研机构等在医药方面加大合作力度,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智慧。”荷兰外商投资局局长倪景润说。

小国大农 科技为魂

荷兰是一个小国,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1/4低于海平面,20%面积靠人工填海,一年中300天都在下雨。荷兰还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1700多万人聚集于此。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荷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了“饥饿的冬天”,2万多人被活活饿死。

然而,就是这个人多地少、资源贫瘠的小国,如今却创造了全球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奇迹。

据百度百科记载,荷兰农业高度集约化,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从业人员17.3万,常年位居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农业构成中,畜牧业占52.6%,园艺业占33.4%,农田作物占14%。荷兰花卉产业发达,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和出口国。

荷兰人利用不适于耕种的土地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现已达人均一头牛、一头猪,跻身世界畜牧业最发达国家行列。荷兰人在沙质地上种植马铃薯,发展薯类加工,世界种薯贸易量的一半以上从这里输出。荷兰共有1.1亿平方米的温室用于种植鲜花和蔬菜,有“欧洲花园”的称号。荷兰把美丽送到世界各个角落,花卉出口占国际花卉市场的40%~50%。

根据荷兰中央统计局数据,去年,荷兰农产品出口额达到903亿欧元,占全部商品出口总额的18%,仅次于美国。

“这些数据证明了荷兰农业对世界的贡献”。荷兰农业、自然及食品质量大臣斯考滕说起这点无不自豪。

荷兰农业的成功经验是什么?高科技。

在一个荷兰温室番茄大棚里,大棚的生产加热方式以热水管道加温为主,温室底部的热水管道同时又作为轨道车的行进轨道;温室内设有天窗、循环风机、内遮阳等设备,以保证随时调节温室通风、保温、光照、湿度等指标;温室的二氧化碳增湿系统,能够维持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在900微摩尔/每摩尔左右,可以提高产量30%以上;温室能定期自动监测病虫害,并以矿物源、植物源药剂为主,一旦病害发生或虫害超出天敌防治范围,则及时采用农药进行防治,且化学药剂用量都严格控制在20%以内……

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农业学教授夏克·巴卡尔介绍说:“在荷兰,每个温室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通过内部星罗棋布的传感器,实时获取温湿度、光亮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重要数据,通过自动调控为作物创造最佳生长环境,以达到节能减耗、提高产量的效果。”

据荷兰政府统计,荷兰农业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从7.28亿欧元增加到8.64亿欧元,几乎全部研发费用都用于技术创新。荷兰农业正大步迈向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时代。

如今,荷兰的创新农业技术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正在加大与荷兰的合作。

荷兰瓦格宁根大学,一座中荷日光温室配备了瓦格宁根大学设计的自动调控通风窗、遮阴帘、无土栽培和电脑气候调控设备。这种日光温室是荷兰为中国农业工作者提供的创新解决办法。

“近年来,两国不断加强农业合作机制建设,在畜牧业、种植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农产品贸易等领域深入开展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央农办秘书局局长吴宏耀表示,中方愿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继续深化两国在畜牧兽医、动物福利、植物新品种保护、马铃薯、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企业合作、与FAO三方合作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更好地促进中荷两国农业农村发展。


责任编辑:葛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京ICP备05001841号-3 中国贸易报©版权所有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