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分享微信微博APP

会展新说|后疫情时代,博物馆行业如何活下来?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宋晓东 2021-03-30 07:47:11

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经观察,笔者注意到,在满足首要的生存条件之前,所有的文化体验都似乎失去了重要性,“参观博物馆”这类话题也鲜被人所提及。从沉寂到复苏,这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多变的环境不仅给文化娱乐产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博物馆行业也从逐渐复苏走向日益稳定。但是,对于单独的博物馆个体来说,需要考虑如何平稳地走下去,走向更好的预期。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将有23%的博物馆会因为这次疫情倒闭。尽管有些博物馆仍然可以继续存在,但严重的经济下行使得博物馆不得不面对流失观众的问题,需要缩减开支,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向。

公立博物馆相较于私立博物馆而言,受国家管控力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直接承受风险。大馆如故宫、国博等有着智能展览,可以供观众在家里“探索”,不仅可以参与各个平台组织的直播活动,也有足够的能力维持自家的官方公众平台。相比之下,很多私立博物馆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财力,甚至于对一些馆来说,不举办任何活动便是减轻运营压力的最佳办法——可以说,在一些小馆抓耳挠腮思考如何生存下去的时候,优秀的博物馆已在摩拳擦掌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了。反观海外,公立博物馆的吸引力要远远小于私立博物馆。也因此,在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撑下,许多单打独斗的特色博物馆在这场疫情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可能没有办法继续生存下去。尤其是,在旅游业受重创的情况下,遗址博物馆和纪念馆丧失了大量的观众来源,也严重影响了它们的正常经营活动。

比起综合馆、历史馆或科技馆,小众博物馆的生存危机更为严峻。对一些非主流的博物馆来说,缺乏人力、物力和财力成为其最大的劣势,疫情使得这些博物馆更加难以维持。例如中国的地扪生态文明博物馆,一个注重研究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已经连续几个月发布实习生招募事宜。英国的一家动物园,因为疫情而停止运营,后因资金不足而面临破产。

同样,公立博物馆的高明之处在于,大部分的博物馆有能力且有行动对观众进行教育科普,同时帮助观众了解对应的防疫知识。国内严阵以待的“抗疫”态度和高度统一的抗疫措施帮助博物馆行业能够迅速参与到社会经济中来。反之,海外的博物馆并不像中国博物馆有如此多的行政会议和行政纲领,闭馆期间的行为活动与国内博物馆也大不相同。尽管没有行政会议活动,但很多博物馆都贴心的在页面上列出公告,提醒观众注意疫情的相关信息。与中国博物馆不同的是,他们不像中国博物馆那样依据政府政策对社区进行安全检查,而是以问卷调查、信息分享或者其他方式来参与社会工作。

对于博物馆来说,疫情期间,多数的参观活动变成了线上模式,网页的尽善尽美已成为吸引观众的最大因素。网页的设计、完善和数据分析或许将在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浏览模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博物馆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来升级账户;另一方面,资金也是影响线上浏览效果的重要因素。

此外,社交媒体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社交软件占据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同时也在消耗着人们的精力,观众极易被网络上冗杂的信息而转移注意力。相较于中国“大狂欢式”的全民观展活动,海外似乎显得更为冷清一些。在国内有一项很好的尝试是“博物馆+直播”的形式,例如在5月18日的世界博物馆日,几十所博物馆联合起来与媒体、社交平台共同推出了网络直播,吸引了不少的观众。不得不说,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所造成的影响力远超单独的博物馆行动。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博物馆都处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大家“各显神通”,利用各种各样现代化的手段努力地存活下来,尝试走近大众视野。不论生存是否简单,他们也没有忘记自身最初的使命,都是面向社会传递博物馆自己的声音,作为发声者、引导者和前进者,践行着其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作者系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策划总监)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栏目署名文章涉及版权。


责任编辑:葛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京ICP备05001841号-3 中国贸易报©版权所有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