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7版:代言工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7版            代言工商
 
今日关注

2017年6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企如何在“一带一路”上行稳致远?

专家:外资在华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琼文

■ 本报记者 张琼文

从开展工程项目建设,到进行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中企近年来不断加快走向“一带一路”的步伐。与此同时,对于企业如何在“一带一路”上走得更稳更好等相关问题的讨论,也一直没有间断。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査道炯认为,企业走向“一带一路”,要多借鉴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经验,才可能真正实现向国际化的转变。

“走出去”寻突围

在査道炯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向海外提供低端劳务输出、工程项目承包,发展到如今实现全产业链输出,方式发生了剧变。

“在现阶段,中企更多的还是出于自身生存需要才‘走出去’。”中粮资本有限公司风险顾问李月印表示,很多企业不是为了“走出去”才“走出去”,而是希望通过“走出去”寻找到市场资源,或获取到国外相对稀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七冶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就开始了这样的尝试。“虽然有国企的铁招牌,但相比‘待在家里’,‘走出去’反而能开拓更多的市场空间。”该公司副总经理张艺冬表示。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基建市场趋于饱和,多家同类公司争抢一个项目,僧多粥少。“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我们转而更多地涉足海外项目。比如在赞比亚开发的一个铜矿开采项目,就是联手一家民营企业共同进行的。”

该公司在新疆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投资建设的跨境产业园发展迅速。张艺冬介绍,园区背靠国家一类口岸——都拉塔口岸。“对于电商来说,交通和商贸往来都很便利。”

除了经济利益,对企业来说,“走出去”可以帮助其绕开贸易壁垒,获取当地市场准入权。

北京中工源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吉星表示,“目前美国、欧盟等地贸易壁垒重重,投资门槛较高,但‘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不仅有很大的产业缺口,投资门槛也低。”企业创立短短几年时间,已在巴基斯坦、伊朗、印尼等国家或地区投资多个项目。“其中在伊朗投资的风电、光伏项目,未来2至3年利润率可达30%以上。”刘吉星表示。

看上去很美,实际有些尴尬

国外市场机遇很多,但竞争也很残酷。“企业应该及时校正自己,否则同样难以在市场上立足。”刘吉星感慨地说。

目前,随着国外项目的推进,他正在做一个跨境电商平台,一方面为更多的“一带一路”工程资源、项目提供交流及对接机会,另一方面也便于开拓更多市场渠道。“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资源不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导致后期招商遇到不少阻力。”他表示。

更令他感到掣肘的是,工程建设项目普遍遭遇融资难。“由于项目资金需求较大,仅靠企业自身难以筹到足够资金,作为民营企业,我们一直为找钱犯愁。”

国外市场风险难以预测,但有不少企业还未了解当地情况,就带着真金白银去投资,以致陷入“帮人容易,讨债却难”的尴尬境地。“企业在投资前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风险衡量,计算好投入产出。”他表示。

事实上,企业在进入当地之初,因为人生地不熟,一时很难打开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找到当地的合作伙伴,对方既了解当地的市场和资源情况,又了解企业的投资需求,同时还可以借助合作者的推广,打开市场渠道。”刘吉星表示。

需与政府、学界、

第三方机构共同努力

对企业“走出去”正经历的困惑,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员副研究员李丽深有感触地说,“‘走出去’难就难在规则不是自己掌控,舆论也不由自己掌控。”李丽建议,在面对“一带一路”投资风险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风险做些事情。比如把握国际经贸规则的发展方向,通过与他国进行政策对接,为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提供便利性。

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理事长张晓东则认为,可以通过资源协同共享,为企业做一些实事。他在今年参与发起了“藤蔓计划”,专门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的留学生,促成与企业实现对接,获得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张晓东表示,一家在俄罗斯做投资的中国企业,眼下正需要法律人才。借助“藤蔓计划”,该企业在中国人民大学招到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博士留学生。“通过实现资源对接,有助于企业解决‘走出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做为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机构,也正在考虑以更多方式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他表示。

査道炯认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工程项目,还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尝试。作为学术界也应该及时归纳总结过去外资在中国进行投资的过程及经验,才有利于中资企业更快地实现国际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