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剥”豆生“金” 施展“巧克力魔法”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刘馨蔚
肥沃的土壤、湿热的气候、赤道附近南北纬20度以内的地理位置……科特迪瓦具备可可树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可产业也自然而然成为科特迪瓦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科特迪瓦咖啡可可委员会统计,可可出口收入占该国总出口收入的40%,可可行业相关从业人员为600万至800万人。翻开科特迪瓦咖啡可可委员会出版的关于该国可可产业发展历程的专著,扉页上的一段文字如是写道:“科特迪瓦,可可天堂:这是关于一种农产品、一片土地和它的人民之间互利共生的故事。”
“一流原料、三流利润”的“可可王国”
非洲西部、几内亚湾之畔,科特迪瓦以生产和出口的可可占世界总量的近40%,稳坐“可可王国”宝座。当前,科特迪瓦的可可产量全球第一,其邻国加纳位居次席,但只有科特迪瓦的三分之一,全球可可产量近三分之二出自这两个西非国家。
然而,科特迪瓦的可可产业也面临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的急迫需求。2024年,科特迪瓦可可产量约为200万吨,其中可可豆出口超过140万吨,本地加工率仅为30%。根据国际可可组织统计数据,全球巧克力市场产值约千亿美元,其中只有6%的产值流入可可出口国,2%的产值回到可可生产农户手中,大多数科特迪瓦的可可种植农户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一流原料、三流利润”的剪刀差,成为这个几百万可可从业人口国家难以言说的痛。为此,科特迪瓦政府立下雄心:2030年,实现全国可可豆100%本地加工。要完成从“卖豆”到“卖链”的惊险一跃,缺的不是可可,而是能把可可豆变成可可脂、可可粉、巧克力的现代化工厂,以及这背后的产业链思维。
“政府计划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抓手,把科特迪瓦提升为中等收入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科特迪瓦还需在提高各类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吸引外资等方面继续取得突破。”科特迪瓦投资促进中心负责人索朗热·阿米奇亚表示。
100%本地加工的“作战图”
面对可可豆100%本地加工的“军令状”,科特迪瓦政府将口号拆解为可量化、可落地的“作战图”。
5万吨级工厂“上马”。2019年,中国轻工业南宁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轻南宁”)与科特迪瓦咖啡可可委员会签订两个意义重大的总承包合同:在阿比让和西南沿海城市圣佩德罗各新建一个年加工能力5万吨的可可加工厂,并分别配套一个具备14万吨和16万吨仓储能力的可可豆仓库。这不仅是一份合同,更是一份承诺和携手共进的决心。
成立于2019年的Transcao,隶属科特迪瓦咖啡可可委员会,该公司的成立旨在助力科政府实现可可豆100%本地加工的目标。这一目标涉及上述由中方出资建设的两座可可加工厂,同时建设两座总储量30万吨的可可仓库,以及建设一个可可职业培训中心。
今年年初,科特迪瓦咖啡可可委员会宣布马来西亚可可粉供应商源宗集团(GCB)增资Transcao,注资由17亿西非法郎(约合265万美元)增至200亿西非法郎(约合3100万美元),持股比例增加到25%。GCB是马来西亚最大、全球第四大可可粉供应商。有关报道认为,GCB的加入将为科特迪瓦可可产业注入资金、提供专业技术以及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
多年来,许多“全球南方”国家受困于进口工业品、出口原料价格之间的剪刀差。作为2018年3月签署的《阿比让宣言》的一部分,科特迪瓦和加纳携手打造可可行业双边合作框架,以期让可可市场价格反映产品的社会价值,确保生产者获得体面的报酬和更好的工作环境。
科特迪瓦咖啡可可委员会还在2024年10月的收获季改革收购方式,通过发放百万张具有支付功能和可追溯信息的农户认证卡,确保合作社成为可可豆从农户到出口商的唯一中间人,让农民直接获得报酬,避免不正规的中介以压价、囤货等方式赚取差价。
按此路线图,科特迪瓦正在向2030年可可豆100%本地加工的目标加速冲刺中,一条真正由科特迪瓦主导的“巧克力高速公路”正在成型。
工业园里的“巧克力魔法”
今年6月26日,由中轻南宁承建的科特迪瓦阿比让可可加工总承包项目举行竣工典礼。阿比让可可加工厂位于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西北部的PK24工业园,占地约21公顷,项目投资总额达1300亿西非法郎(约合2.26亿美元)。同时,该项目是中非合作重点项目和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也是科特迪瓦首个国有现代化可可加工厂。
科特迪瓦国务部长兼农业部长阿朱马尼在竣工典礼上表示:“阿比让可可加工厂契合科政府推动国家经济转型的愿景,其核心在于打通生产、加工与消费之间的链条。”
工厂补齐了科特迪瓦长期缺失的规模化精深加工环节,使“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品牌销售”首次在本土实现闭环运行。该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提升科特迪瓦可可豆收储和加工能力,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增值,助力科特迪瓦从“可可王国”向“可可产业强国”跃升。
在预处理车间,38岁的操作员恩盖桑·夸西一边擦着汗水,一边和同事记录着机器的设备参数。“这座全国最大的国有加工厂让更多年轻人获得工作机会,为社会作贡献。”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国企业来到科特迪瓦投资建厂,为科特迪瓦的农产品和年轻人带来更多机遇。
在PK24工业园内,这座凝聚两国合作智慧的可可加工厂,正在开启科特迪瓦从“可可原料产地”向“可可加工基地”的转型之路。当流水线运转起来,输送的不仅是醇香的可可,还有一个国家掌握产业链自主权的底气和信心。
一颗小小可可豆,见证了中非产能合作的深度,也诠释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精度。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中国企业通过技术、标准、资金、人才“四位一体”的系统集成,帮助非洲伙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这,正是“剥”豆生“金”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