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提升展会的连接力和驱动力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周景龙
![]() |
| 作者简介 道同共创科技CEO兼创始人 全国会展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中关村会展与服务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新会展共创园创始人 |
过去半年,笔者走过不少展会现场——有时是以参展企业的身份带着产品和需求参与,有时则是以专业观众的视角穿梭展厅、对接资源。这段经历里,笔者既看到行业龙头会展依旧保持着旺盛活力,展位抢手、交流火热;也真切触碰到行业深处的隐忧:除了少数头部展会,大多数会展主办方仍被“招商难、成本高、口碑弱”的困境困住,不少参展企业更是直言“展厅里人来人往看着热闹,真正能对接上的有效资源、能落地的合作意向却少得可怜”。
如今会展业的竞争,早已不是拼规模、凑人流的阶段,而是比谁能靠数实融合强化连接力、激活驱动力,这才是突破困局的关键。
AI大模型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信息获取的规则。如今,专业知识、行业数据甚至产品信息都容易获得,甚至近乎免费;借助AI工具,内容生产也变得门槛越来越低,图文、短视频等素材可以快速批量生成。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信息过载导致“优质内容”与“无效信息”难分伯仲,AI生成的同质化内容让创意变得稀缺,“眼见为虚”的视频世界更让信任成本持续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会展业“数实融合”的价值反而愈发凸显——线上用数字工具高效匹配资源、沉淀信任,线下靠面对面交流深化情感、促成合作,这种“人性温度+数字效率”的结合,恰恰是AI无法替代的。这也意味着,会展人不能再停留在“办一场展会”的传统思维里,必须构建新的能力:既要善用AI、微信等数字工具提效,更要守住“创意策划”与“线下体验”的核心,让展会成为破解信息焦虑、建立真实信任的重要平台。
对当下的会展业而言,连接力是突破“办展难”的根本,可传统会展的粗放型办展模式仍是主流——很多会展主办方与参展企业负责人,一年顶多见一两次面,平时很少互动,这种“展会时才联系、展会后断了线”的弱连接,根本无法了解企业参展的真实需求,自然也做不好精准对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行业协会办的展会往往效果更好:协会常年通过各类会议、论坛、沙龙与企业保持高频互动,企业负责人和行业专家也能在这些场景里持续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强信任、高密度的连接网络,这种天然的连接优势,是很多只重视展会销售收益的展览公司远不能及的。而“数实融合”的办展理念,正是帮更多会展人补上连接短板,让连接从“碎片化、低频次”变成“精准化、全周期”,实现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说到连接,很多人连微信这个天天用的工具都没有用好。现在哪个会展人手机里没几千个微信好友?但一半以上可能都叫不上名、说不出需求,纯属人脉资源白白浪费。微信早就是当下职场人的核心工作平台了,想让连接不白搭,关键就是做好精细化运营。加好友时就随手打标签,是参展商、采购商还是演讲嘉宾,属于哪个行业、来自哪个区域,都标清楚;再写个简短备注,比如“2024春季展认识,想找新能源供应商”“关注跨境电商对接”,后续对接才不盲目。
更可惜的是朋友圈及视频号营销。现在,虽然朋友圈文章的打开率呈下降趋势,但当客户有意了解你时,朋友圈往往是他们构建你本人人设、进而产生信任感的重要途径。许多会展人,很少或几乎不发朋友圈,白白浪费了这一免费的“信任构建渠道”。视频号也是如此。微信已经成为数字营销的一个基础设施,而且成本极低。实际上,若能经常通过朋友圈、视频号、公众号分享一些行业动态、展会筹备的最新进展以及嘉宾的干货内容,无需进行硬性推销,也能逐渐让潜在客户记住你、信任你,这正是线上连接所带来的独特价值。
光靠线上渠道的连接尚显单薄,线下活动才是推动“数实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枢纽。建议常态化开展小而精的产业活动:聚焦细分领域的主题沙龙、直击核心痛点的供需对接会、标杆企业走访学习、行业领袖闭门研讨会等。这类活动不求规模,但求精准——通过AI算法智能匹配供需双方需求,提前锁定高价值参会群体,让企业与专业买家在深度对话中直击行业痛点,建立可信赖的合作关系。
这种“线上蓄客—线下深耕—展会成交”的闭环模式,不仅将微信社群中碎片化的人脉资源转化为面对面的信任关系,更通过线下活动的深度互动,为展览场景注入精准流量。参展商得以在展前通过主题沙龙预热需求,在展中通过定向邀约实现高效对接,在展后通过社群运营持续转化;专业观众则能通过线下活动提前锁定展览亮点,带着明确需求参展,大幅提升观展效率与价值获取。最终形成“活动建联—展览变现—长效运营”的全链条价值闭环,让零散的好友关系升华为可复用的商业生态网络。
AI工具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赋能角色:通过需求画像精准匹配参会群体,利用数据洞察优化活动议程,借助智能推荐系统提升展览对接效率。这种虚实融合的生态构建,不仅让每次握手都蕴含商业价值,更使展览成为检验连接力升级的核心场景——当线下活动建立的深度信任转化为展览现场的签约意向,当社群沉淀的行业资源转化为展台前的持续互动,数实融合的真正价值便得以完整呈现。
如果说连接力是展会的“人脉网”,驱动力就是展会的“发动机”,“数实融合”让驱动力从“经验蛮干”变成“精准赋能”。过去办展,靠的是业务员打电话、约见拜访的老路子,不仅效率低,还容易让企业反感;现在经济环境承压,加上AI带来的信息透明化冲击,专业买家不用参展也能获取产品信息,传统以销售为重点的模式失灵了。数字化时代的驱动力,核心是从“被动推销”转向“主动吸引”,关键要抓准三点:一是内容驱动,AI能帮我们快速产出基础素材,但核心创意必须靠人——结合行业痛点和趋势,打造有独特视角的观点、有深度的嘉宾对话,这些“AI难替代”的优质内容,才能让企业觉得“参展能拿到真价值”;二是协同驱动,用数字化平台把销售、运营、策划团队拧成一股绳,借助AI数据分析优化任务分配、追踪工作进度,摆脱过去“各自为战”的低效模式,让团队执行力翻倍;三是机制驱动,搞点有意思的激励,比如转发展会内容给VIP权益、邀请好友报名给住宿福利,不用花太多钱,就能让参展商、嘉宾主动帮忙宣传,形成“全员传播”的合力。
对会展人来说,“数实融合”从来不是高大上的技术堆砌,AI也不是要取代我们,而是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真正的破局,是从身边的微信运营、一场精准的线下沙龙做起,用AI提高效率、用创意打造差异、用人性构建信任。唯有让数字工具与线下场景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联动强化连接,多维驱动激活增长,才能在行业分化中站稳脚跟,让展会在AI时代持续焕发独特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