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中国经济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中将呈现出五个不同

2021-05-31 07:26:33 中国贸易报 本报记者 张凡

“‘十四五’到2035年是我们国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为关键的15年,也是我们国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的,变化最大的15年。”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在5月30日举办的国际金融论坛春季会议的学术会议上,解读了中国的新发展格局与“十四五”趋势。

黄奇帆介绍说,按照中央确定的目标,到2035年,中国的GDP总量还会比2020年再翻一番,人均GDP也会从现在的10500美元增长到21000美元。这个目标一旦实现,中国将进入联合国确定的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黄奇帆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出五个方面的不同点:

第一,中国经济循环将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形成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果从1950年到2050年一百年的角度看,这一百年,中国实际上大体上会形成三个循环的方式。在50年到80年代初,中国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内循环为主的一个状态,那时候的内循环基本上没有条件搞开放,所以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就是80年代初到十八大之前,改革开放中的这三十多年,是以外循环为主体的一个循环格局,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国际资本推动中国国内的发展,这是一个外循环为主的格局。从十八大以后开始,一直到2050年,这三十多年是一个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将是中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一个发展战略。

第二,今后的15年以至于今后的二三十年,中国将进入到一个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等到双碳目标实现的时候,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首先是中国的能源结构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其次,中国的国民经济的效益、质量将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下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最后,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奖有新的提升。

第三,在今后15年中国的城市化路径也会有变化。今后的城市化会更多的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东西南北中各大城市一起发展,转变为重要的城市群、都市圈各个方面集约的发展。

第四,中国今后几十年会更多地强调自主、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补上短板,不仅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更要在世界科技前沿上发挥作用。中国发挥体制优势,使得研发投入能够集中在世界科技的前沿,集中在国民经济的紧迫性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集中在整个的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集中在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所以今后15年在科技创新的路径上会跟以前有所变化。

第五,今后15年中国将进入世界高收入国家,跳过中等收入的上限12500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而且是中等发达国家两万几千美的人均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中国更多的要注重缩小城乡差距、缩小贫富差距。这体现在“十四五”规划里的三个措施,这每个措施都会推动上亿的人群收入的增加:一是中央明确在今后五到十年要解决好农民工进城的问题。 二是解决留在农村的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比较低的问题。三是重视小微企业、个体户的发展。 


责任编辑:葛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