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转型升级需分类学习 一业一策

2019-01-23 16:19:08 中国贸易报 本报记者 刘国民

 

       近年来,外贸转型升级是时常被提及的话题。国家对此也很重视,比如商务部就认定了255家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这些基地涵盖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农产品、轻工工艺产品、五金建材、新型材料、医药、专业化工等领域。

       在过去一年里,作为媒体人和研究者,笔者采访和观察了十多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比如青岛市即墨区基地(服装)、河北省辛集市基地(服饰)、河北省清河县基地(羊绒)、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基地(家纺)、辽宁省东港市基地(草莓)、吉林省白城市基地(杂豆)、江苏省邳州市基地(大蒜)、浙江省庆元县基地(食用菌)、山东省招远市基地(粉丝)、河北省枣强县大营基地(裘皮)、河北省白沟新城基地(箱包)、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基地(生物医药)。

       观察到的情况是既有惊喜也有担忧。喜的是有青岛酷特这样实现智能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的先进服装制造企业,有善于引进意大利时尚品牌又能将国际品牌本土化的知名服装企业,有山东健源食品这样做豌豆深加工的企业,能从豌豆中分离出大量出口的蛋白,还有北京市亦庄生物医药园这样从事高精尖医药研发的产业园区。忧的是,一些农产品基地只是产业集群较为壮观、本地从业者多,但主要业务是将粗加工的原材料出口到国外;一些轻工工艺产品基地虽然产业链很完整、原料丰富、从业者多且产品数量多,可惜实力较强的代表性企业太少、知名度很有限,不少工厂只是在做代工,虽然能吸引国际大品牌商前来寻找代工工厂和采购原料,但大部分从业者附着在产业链中低端赚取辛苦钱。另一个值得忧虑的情况是,部分产业高度集聚的外贸基地在外贸转型升级中迷恋“规模”,地方有关部门用行政手段把从业者集中到极少数商城,这样一来规模快速上去了,但是内涵和质量有没有提升很不确定。

       总体来看,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转型升级努力,应该说是走到了半路上,既有过去的粗放低附加值现象,也产生了一些国内的榜样,恰是总结经验再出发的好时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内的榜样,也要对标国际先进国家地区的先进企业、先进做法,只不过学习的时候要因地制宜、分类对标,不能搞一刀切和简单照搬。

       比如农产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升级之路可以和生物医药技术相结合,让一些企业去山东等做得好的省份取经。

       比如纺织服装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既可以向青岛酷特等企业学习智能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模式,也可以向意大利服装品牌学习品牌升级和设计升级经验。河北辛集市海蓝制衣有限公司就和青岛酷特交流学习较多。

       比如轻工工艺产品基地如箱包基地,就可以好好向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新兴工业区(被称为第三意大利的地区)学习,学习意大利这些地区为何同样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同样是生产箱包等轻工业用品,对方为何能做出品牌知名度并引领时尚设计潮流,进而产生高附加值。依笔者看来:企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大有大的气派,小有小的精彩,不能一遇到转型升级瓶颈就快速合并企业冲高规模,规模是业绩,质量更是业绩,中小企业也可以有很强的竞争力。

同时,有关部门、研究机构也很有必要多做一些知识性、资料性的基础工作,比如编撰《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优秀案例与典型企业》、《国际先进经验对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启示录》等书籍、报告,让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及企业都能知道一些活生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这样学习谁、怎样学才能更有抓手、更具体、更能落实。

 

责任编辑:刘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