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茶马古道遗迹 探究九龙茶文化

导读

  “川藏、滇藏茶叶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明显的文化价值。而九龙县魁多镇‘普米记忆’微博馆建议借助甘孜州‘全域博物馆之州’建设,纳入单独保护名录。同时,建议将九龙县茶马古道纳入四川省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加以重点保护!”9月25日上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党支部委员、原秘书长陈书谦说。陈书谦指的“普米记忆”微博馆指的是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魁多镇里伍村的一座有近240年历史的老藏房。九龙县政府在挖掘茶马古道文化、绒巴茶文化中,将这座老藏房打造成具有浓郁普米藏族民族特色的一座微型博物馆,里面陈设数十件“原汁原味”的旧物件,让游客实现情感体验,从而记住乡愁。这也是9月25日,25位茶产业、茶文化专家及企业家代表齐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魁多镇寻访茶马古道的一个情景。

  在九龙县绒巴茶坊,茶叶专家、企业家饶有兴致地观看了绒巴茶制作工艺,了解绒巴茶历史。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带头人、高级农艺师、高级茶艺师吴庆丽老师说:“我于2015年、2017年来过九龙县魁多镇共2次,手把手地教乡亲们种茶、采茶、制茶。今天看了老乡们绒巴茶制作工艺,他们的制茶技艺有了很大地提升!”“九龙绒巴茶的核心是发酵工艺,二次发酵是绒巴茶的重要特点!”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四川省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何春雷老师一语中的说道。“绒巴茶有较广阔的市场,并融入了新的制作工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昌辉老师说。绒巴茶意为“藏民的茶”,属于黑茶,采用古法制茶工艺,经切茶、蒸煮、翻匀、发酵、浇注、揉捻、压制等工序,最后压制成砖茶。2021年4月22日,九龙绒巴茶制茶工艺被列为第七批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九龙绒巴茶坊文化墙前,专家、学者们驻足观看,纷纷讨论了绒巴茶文化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九龙县魁多镇海底村阴山组数百年的古核桃树下,衣着藏族、彝族盛装的数十名群众载歌载舞,他们欢迎专家们来海底村阴山组察看有700余年历史、生长于海拔2808米处、有“全球海拔最高古茶树”之称的一株古茶树。该株古茶树生长茂盛,枝繁叶茂,树冠直径达5米多,属于罕见的灌木茶树。专家们目睹古茶树的真容后,千里跋涉的疲倦顿时消失,纷纷感叹不虚此行。陈昌辉教授说:“我见过云贵川的古茶树不少,但作为灌木型的古茶树却少见,而且生长很好。我是搞茶树栽培的,我把这株古茶树全部拨开,发现是一个有机整体,实属罕见!古茶树前边栽种的2022年从杭州移栽过来的西湖龙井43号长势很好,从江南茶移栽到高海拔种植,环境发生了变化,说明九龙县魁多镇是一个适宜种茶、适合茶生长的地方。希望九龙县魁多镇把特殊资源保护好、利用好!”

  在九龙县魁多镇流传着“江郎易马、里伍换茶”的古语。专家们不辞辛劳,克服难行的崎岖山路,来到海拔2900多米的魁多镇江郎村的“江郎官寨遗址”。江郎官寨遗址经历了600-700年历史的沧桑与风雨的洗礼,已是断垣残壁,但仍不能掩饰曾经的辉煌。江郎官寨遗址面积约2200平方米,从空中俯瞰呈“贰”字形结构,有大小房间16间,从低往高递次分布,被曾经来打卡的游客称为“中国马丘比丘”。2023年8月23日,北京大学著名语言学家、“茶马古道”命名人之一陈保亚带领其学术团队专门探访该遗址,他认为江郎官寨遗址是茶马互市办理官文、具有政府职能的机构。谈到对江郎官寨遗址的保护,专家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资深首席专家、浙江茶叶学院执行院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士康建议:“将江郎官寨遗址作为文旅资源,引进团队进行挖掘,将遗址进行历史文化场景的修复,是一个跨越时空对话的地方!”何春雷老师说:“江郎官寨遗址是茶马古道文化的历史见证!”陈昌辉教授建议把江郎官寨遗址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遗址加以保护,并从县志、史志中寻找资料进行历史考证。

  9月25日,来自北京、杭州、成都、雅安等地近30名专家、学者,历经数小时重走九龙县魁多镇茶马古道。他们用脚步丈量茶马古道,用心感受茶马古道的历史与文化,似乎听见了曾经回荡在茶马古道上马帮浑厚、悠长的铃声……

  付涛 拟稿;九龙县魁多镇人民政府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