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商学界代表齐聚上海 共商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路径
导读
11月5日下午,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农业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举办。本届论坛以“韧性与创新:不确定外部环境下的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联合主办,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共同承办。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出席并致辞,中国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挪威农业和食品部国务秘书布瑞克等中外政商学界3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农业贸易的挑战与机遇展开深度研讨,凝聚发展共识。
直面变局:四大挑战考验全球农业贸易韧性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全球农业国际贸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考验:保护主义“逆风” 扰乱贸易秩序,地缘冲突“寒流”阻碍流通顺畅,极端天气 “频发”冲击生产基础,市场投机“乱象”影响发展预期。他强调,在多重压力叠加下,维护全球农业贸易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
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进一步剖析,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对农业领域的冲击呈现“三变一断”特征 ——关税剧变、非关税突变、供需巨变与供应链阻断,其边际效应更持久、影响更深远。但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贸易已展现出强劲韧性,入世以来实现的成就,既释放了市场潜力,也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更印证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发展逻辑,强大的内循环体系成为应对外部波动的压舱石。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表示,美国政策的不可预见性是当前农业贸易最大不确定性来源,其政策朝令夕改导致贸易安全性与可持续性受损,曾直接影响美国大豆对华出口。这一观点得到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首席执行官吉姆・萨特的呼应,他表示经贸摩擦给美国大豆产业带来严峻挑战,呼吁避免农业贸易 “武器化”,保障全球粮食贸易公平稳定。
协同破局:多边共识与务实举措共筑发展根基
面对复杂变局,论坛达成广泛共识:唯有坚持多边主义、强化协同创新,才能破解发展难题。
国际社会对此积极响应。挪威农业和食品部国务秘书布瑞克透露,中国已跃升为挪威海鲜第三大出口市场,较去年排名提升三位,这一成就得益于两国在市场准入领域的建设性合作,未来将通过深化对话互信扩大贸易成果。欧洲政策中心首席执行官祖莱格强调,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正通过改革平衡韧性、安全与贸易促进目标,解决全球农业贸易挑战必须秉持多边主义,提升世贸组织效能。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农业事务负责人劳德米尔・穆勒则分享了巴西农业转型经验,科学驱动的热带农业模式使其从粮食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大国,中国作为重要贸易伙伴,双方将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与信任建设,实现双赢发展。中国美国商会会长何迈可表示,经过双方对话协商,美国大豆已恢复对华出口,农业作为中美重要合作领域,未来应构建更公平的贸易环境。这一进展让在场企业代表备受鼓舞,也彰显了对话合作的重要价值。
实践赋能:科技、金融与市场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论坛上,中外政企代表分享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展现了“稳、准、实”的发展导向。在金融支持方面,中国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公布的数据令人瞩目:截至 9 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达 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近五年累计办理农业“走出去”相关业务260亿元。他提出,要通过深化政策协同、优化服务升级、强化科技创新三大路径,为农业贸易注入金融“活水”。
科技创新成为提升韧性的核心引擎。中粮集团总经理助理陈刚提出,应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全链条合作生态,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整合种植、加工、物流、销售各环节。中粮集团已通过电子提单、数字支付等技术实现贸易数字化,未来将向全球开放技术经验,共建稳健粮食供应链。巴西的热带农业模式、欧盟的农业政策改革,均凸显了科技赋能的关键作用。
地方与企业层面的创新实践各具特色。山东省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建军介绍,作为农业大市,潍坊去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358.7亿元,5个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过千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 45.8%,展现了中国地方农业的开放活力。广东恒兴集团副总裁王建红则分享了企业应对贸易波动的实战经验:在对美出口受阻、预计降幅超40%的背景下,通过开拓欧盟、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叠加国内线上渠道布局,将整体出口降幅控制在 10% 以内;同时通过产品创新拓展应用场景,筑牢发展根基。
凝聚共识:以行动转化成果 共促贸易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负责人韦正林在总结时用“稳、准、实”三个关键词概括论坛成果:“稳”体现为各界对稳定供应链、市场预期与合作机制的共同诉求;“准”表现为对国际形势、市场需求与自身优势的精准把握;“实”则凸显在稳定生产、科技赋能、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务实探索。他强调,下一步要将论坛凝聚的共识转化为行动,将分享的经验转化为实践,将探索的路径转化为成果,推动全球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
本届论坛既深入剖析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也全面展现了各国在政策协同、科技赋能、市场创新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来自全球的政商学界代表一致认为,在充满变局的时代,唯有坚持开放合作、深化创新驱动、强化韧性建设,才能共同守护全球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国际贸易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