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仲裁优势 赋能全球供应链稳定发展

    ————浪潮数字企业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合规官路彬结合企业实践的行业洞察

导读

2025年全球工商法治大会围绕全球视野下的法治建设与争议解决展开研讨,与会人士对目前仲裁护航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重要作用给予高度关注,并就如何提升争议解决机制的适配性、专业性与国际化水平深入交流。浪潮数字企业技术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路彬结合企业实践与行业洞察,系统阐述了当前数字经济时代下产业链供应链所面临的挑战、纠纷特征及制度优化路径。他呼吁以法治确定性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共同打造公平、高效、可预期的全球供应链法治生态,推动仲裁机制在专业能力、数智赋能、规则统一和跨境协作等方面持续创新,以切实增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

路彬表示,随着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现代供应链已演变为“跨国界、多主体、强关联”的复杂生态系统,但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其中首要问题是信息协同效率低下。“在浪潮的实际运营中,因供应商与企业间数据不同步,曾导致关键订单响应延迟超过72小时。尤其在跨区域协作中,传统沟通方式占比过高,整体供应链可视率不足30%,严重影响响应速度与韧性。”路彬说。

合规风险日益复杂化也是一些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面临的挑战。路彬表示,一方面,《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国内法规对数据流转提出严格要求;另一方面,全球贸易规则差异、技术出口管制等外部因素,使得跨国项目常因不同法域的数据合规标准冲突而受阻,显著推高合规成本。

“除此之外,核心技术依赖带来的履约波动也不容忽视。”路彬介绍,科技企业供应链高度依赖芯片、高端软件等核心部件,上游断供、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频发也是当前的一大挑战,例如2024年某关键芯片断供事件,直接冲击浪潮多地项目交付。并且此类商业风险常被误判为“不可抗力”,引发大量履约争议,暴露出风险识别与合同条款设计的不足。

基于处理百余起供应链纠纷的经验,路彬总结出当前纠纷呈现出的三大典型特征。一是纠纷多涉及技术参数认定、软件知识产权归属、电子合同履行等专业问题,如芯片焊接标准是否达标、云服务履约质量如何界定等问题,亟需法律与技术双重专业支撑;二是纠纷普遍具有跨境属性,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类主体,法律适用、送达与执行难度大;三是电子证据成为争议认定的核心依据,但其易篡改、存证难的特点,给真实性与完整性判断带来挑战。

面对上述问题,路彬认为,仲裁作为高效、灵活的争议解决机制,应精准适配数字经济特点,并提出四点具体建议:

一是构建“法律+技术”复合型数字经济专业仲裁体系。建议仲裁机构吸纳数据合规、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建立专业化仲裁员库,并针对知识产权、电子合同等高频纠纷制定专门审理指引,实现案件与仲裁资源的精准匹配。

二是深化仲裁数智化赋能。推广在线仲裁模式,广泛应用区块链存证、智能送达、远程庭审等技术手段,提升跨境纠纷处理效率。通过文件交换全程留痕、双渠道通知、智能翻译与证据同步展示等功能,确保在线程序与线下审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三是完善规则适配与风险预判机制。明确电子合同与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标准,统一数据电文认定规则;建立类案检索与裁决参考机制,避免“同案不同判”;同时在仲裁规则中细化“不可抗力”与“商业风险”的边界,减少因概念混淆引发的履约争议。

四是强化国际协作与执行保障。推动跨境仲裁裁决互认,搭建不同法域仲裁机构间的协作平台,借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在沙特阿拉伯成功执行裁决的案例经验,通过完善的送达证据链保障裁决效力。此外,建议仲裁机构与企业共建供应链合规指引,将仲裁的预防功能前置,从源头降低纠纷发生概率。

“数字经济时代的供应链稳定,离不开坚实、可预期的法治保障。作为服务超百万家企业客户的数字化服务商,浪潮将持续推动合规体系建设,并期待与全球法律界、产业界携手,为推动仲裁制度不断适配产业变革需求建言献策,共同构建更加公平、高效、韧性的全球供应链法治生态。”路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