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一家亲”: 经贸合作的金色50年

导读

2025年,是中国与泰国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暨“中泰友谊金色50年”。半个世纪以来,中泰两国经贸合作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与深化,双边经济依存度和互补性日益增强,呈现出互惠互利和合作共赢的广阔前景。

2025年,是中国与泰国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暨“中泰友谊金色50年”。半个世纪以来,中泰两国经贸合作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与深化,双边经济依存度和互补性日益增强,呈现出互惠互利和合作共赢的广阔前景。

一、中泰经贸合作进入快车道
跨入21世纪,中泰两国关系快速发展。2012年4月,两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也进入快车道。中国成为泰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泰国主要的外资来源地,是泰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承建方来源地,也是泰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国。
(一)中国是泰国最大贸易伙伴
建交50年来,中国与泰国经贸关系快速发展。1978年中泰两国贸易额仅1.4亿美元,1991年超过10亿美元。近年,中泰两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双边贸易超过100亿美元,2010年突破500亿美元,2021年达到1000亿美元。据中国海关统计,2024年中国与泰国双边贸易额增至1339.8亿美元,中国连续12年成为泰国最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东盟国家中第三大贸易伙伴。目前,中国向泰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与通信设备、家用消费品与纺织品、化工产品与原材料等,泰国的热带水果、优质大米、特色工艺品等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40%以上的泰国农产品出口到中国。2024年,泰国是中国最大的水果供应国。
(二)中国是泰国的主要外资来源国
据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的统计,2018—2024年间,中国投资申请项目累计达1941项,总投资额达7796.23亿泰铢。2024年,中国在泰国申请投资项目为810项,申请投资额为1746亿泰铢,涵盖电子元件、电路板、智能家电、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等领域,中国(不含港澳台)是泰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国。
中国企业在泰国的直接投资不断扩大,泰国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聚集地。据中方统计,2015—2023年中国在泰国的直接投资流量从4.07亿美元增至20.18亿美元,投资存量从34.4亿美元增至126.57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赴泰国投资企业约1000多家。其中,中国企业在泰国电子电气、电动汽车的投资最引人关注。2024年,中国在泰国电子电气领域的投资额为1469.84亿泰铢,涉及太阳能设备、智能家电和印刷电路板制造;中国企业在电动车及关键零部件的投资额为1200.06亿泰铢。同时,中国企业在泰国兴建工业园区。2020—2024年,中国企业在泰国工业区设立了443家工厂,总投资额达2847.06亿泰铢,占地面积8385莱(1莱=1600平方米),创造了67593个就业机会。
(三)中国是泰国基建的重要承建方来源地
泰国是中国在海外的传统承包工程市场,中国企业开展承包工程始于1980年,中建、中国港湾、中水电、中铁等均较早进入泰国市场,参与泰国的公路、桥梁、高速公路、输电线路、港口和机场等承包工程项目,如中国建筑承建拉马八世大桥、中国电建承建曼谷纳拉农高架桥、中国港湾参与泰国最大的港口林查班港扩建工程和泰国最大的机场素万纳普国际机场的建设。最引人关注的是中泰铁路建设,中泰高铁总长约609公里,总投资约4340亿泰铢,分二期建设,其中曼谷至呵叻的一期工程在2017年开工,全长253公里,目前已完成进度约36%,预计2027年通车。中泰双方同意共同加快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建设,尽快确定二期合作模式,争取尽早启动二期工程建设。
(四)中国是泰国旅游业最大的游客来源地
在新冠疫情之前的2019年,泰国接待的国际游客为3991.6万人次,其中赴泰中国游客达1099.7万人次,占泰国接待国际游客的27.6%。新冠疫情过后,泰国旅游业逐步复苏,尤其是2024年中泰两国实现互免签证后,双方游客往来更加频繁。据泰国旅游与体育部统计,2024年泰国接待国际游客逾3500万人次,中国游客超过670万人次,仍是泰国的最大游客群体。

二、中泰经贸合作的典型案例
在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下,中泰两国秉承“中泰一家亲”理念,致力于构建中泰命运共同体,不断扩大和深化经贸合作,涌现出一批中泰经贸合作的典型案例,它们对促进泰国经济增长、产业转型、扩大出口和增加就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家用电器
泰国是全球重要的白色家电(空调、冰箱、洗衣机)生产制造大国之一,也是全球第二大空调出口国。中国家电品牌进入泰国市场比日本、韩国要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海尔公司收购了三洋泰国公司,通过“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实现研发、制造和营销方面的转型,一年后便取得了泰国20%的市场占有率。2024年8月,海尔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奠基,它是海尔在海外最大的空调制造基地。目前,海尔的空调、冷柜在泰国市场位居行业第一,冰箱、洗衣机位居行业前三。美的公司在泰国运营七大制造基地,涵盖家用空调、洗衣机、冰箱、生活电器、微波炉及清洁电器、工业技术及家电压缩机组件、智能建筑科技等领域,员工总数超1万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5%。2024年,美的在泰国设立区域总部,美的智能制造泰国科技产业园动工兴建。现该公司在泰国微波炉、冰箱市场占有率分列第一、第二位。在2024年泰国智能手机市场上,前五大智能手机品牌(OPPO、三星、苹果、小米和Vivo)中中国品牌占了3个,其中OPPO、小米、Vivo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9.4%、14.7%和12.3%。
(二)新能源汽车
泰国是东盟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也是世界上第十大汽车生产国。随着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兴起,泰国政府确定了电动汽车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30年年产72.5万辆电动汽车,使得电动汽车占汽车总产量的30%,力争在未来5年成为东盟国家电动车制造中心。为此,政府出台电动车的投资优惠和消费促进措施。在新能源汽车政策下,中国车企大举进军泰国电动车市场。2024年,比亚迪泰国工厂竣工投产,这是比亚迪首座海外乘用车工厂,从开工到投产仅花16个月时间,年产能15万辆,其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也在此下线。目前,泰国传统的燃油车市场仍以日系汽车为主,但电动汽车的中国品牌后来居上。2024年,在泰国前十大燃油车销量榜上,比亚迪、上汽名爵、长城汽车分别排在第五、第七、第十位;在纯电动汽车销量榜上,中国品牌占7个,且包揽前五名,即比亚迪、MG(名爵)、哪吒、长安、埃安,长城欧拉和五菱分列第七、第十位,总市场占有率达80.6%。此外,中国电动车电池厂商纷纷在泰国兴建电动汽车电池工厂,如宁德时代、欣旺达、长虹能源等,中国轮胎的头部企业也踊跃到泰国投资,如中策橡胶、玲珑轮胎、双钱轮胎、浦林成山、森麒麟等。
(三)数字经济
2015年,泰国政府提出“数字泰国”的理念,随后出台了“数字泰国”的发展计划,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逐步展开,数字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提升,并迅速成为东盟国家第二大数字经济体。在这一背景下,中泰两国政府分别签署了“电子商务合作谅解备忘录”“数字经济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促进数字经济领域投资谅解备忘录”。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泰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华为、中兴、中国移动等参与第五代移动网络(5G)建设,泰国成为东南亚首个实现5G商用的国家,万国数据、阿里云、秦淮数据等也纷纷在泰国设立数据中心。2025年2月,TikTok宣布将在未来5年在泰国投资超过3000亿泰铢,以加强技术基础设施,推动泰国成为东盟的数字中心。
(四)印制电路板
随着数字技术迭代更新,印制电路板(PCB)的国际需求迅速扩大。近年来,全球印制电路板制造商纷纷在泰国投资建厂,泰国已成为东盟最大的PCB制造基地,并跻身全球前五大PCB生产国之列。目前,中国PCB行业上市公司中有30家宣布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前十大PCB制造商中至少有7家已在泰国建立制造工厂。目前,19家中国PCB制造商已在泰国设立生产工厂,主要包括深南电路、沪士电子、东山精密等。其中,中国江西威尔高公司从批准立项到建成6.4万平方米工厂和设备试产仅耗时不到1年,项目总投资额超25亿泰铢。该公司还积极通过与泰国本地高校合作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设立泰国产品研发中心,专注微电子、生产系统、环境管理软件和人工智能等五个领域的技术研发。

三、中泰经贸合作的前景:机遇与挑战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泰两国携手再出发,将开启共同繁荣的下一个“金色50年”。
2025年2月,中泰两国发布了《关于面向未来、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更为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的中泰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联合声明》,签署了经济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海关便利化和农食产品市场准入、月球探测、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文件,并将加快磋商《中泰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共同行动计划(2025-2029)》。从近期看,在泰国具有优势的农业、旅游业、制造业等领域已取得丰硕合作成果,两国将继续深化促进经济韧性、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通过扩大市场准入、推广高质量产品、促进电子商务合作等方式,促进双边贸易发展,增进供应链互联互通,特别是在半导体、电池、电动汽车、高端电子等产业的合作。
不过,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中泰两国经贸合作仍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尤其是美国“对等关税”的冲击波。美国对泰国加征对等关税税率是,在10%的最低基准关税基础上加征36%。泰国总理佩通坦指出,针对美国加征对等关税,政府已制定短期与长期应对方案,短期内重点是通过谈判尽量减轻对泰国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出口企业应从长期发展角度出发,加快开拓多元化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目前,美国“对等关税”将对泰国手机及智能设备、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汽车轮胎、半导体、电力变压器等出口行业产生显著的影响,也将冲击泰国旅游业。其中,一些行业涉及中泰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加快调整经营战略,积极应对其负面影响。
(作者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