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之间见温度:00后缂丝守护者用非遗指尖经济托起特殊群体梦想

导读

近年来,随着河北省百千万工程持续推进,涌现出一批活跃在返乡创业大舞台的“新农人”,他们依靠技能技术、专业知识逐梦乡野,书写青年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奋斗华章。我们来认识一批有志青年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缂丝产业的创业中的故事。

高天宇,这位毕业于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充满青春朝气的00后,在孩童时期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兴趣取向。与众多同龄孩子热衷于玩具与过家家等儿童游戏不同,高天宇自小便被传统艺术缂丝的魅力深深吸引。她对缂丝的热爱源自内心,自幼便跟随家中的长辈学习这门技艺,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扎实的学习态度。

在一次返家乡社会实践中,她发现农村有很多村民因为照顾家庭、学历不高等原因没办法从事工作,家庭收入困难,深知村民的困难后,高天宇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带领村民们一同创业致富。

在深入研究和思考后,高天宇和团队决定利用自己对缂丝的热爱和专业知识,带领村民们一同创业致富。高天宇团队联合非遗传承人组织了一次缂丝技艺培训班,邀请有兴趣的村民参加。在培训中,她耐心讲解缂丝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发展前景,与传承人一起手把手教授绣制技巧。来参加培训的村民热情很高,有部分是贫困户或残疾人员,他们不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家庭收入很难提高,脱贫难度大。村民们通过培训,对缂丝有了深入的了解,还掌握了一门实用的技能。

常见的简易缂丝产品,制作方法简单易学,学会基本功就可以从事小件物品的代工制作,无需外出,在家里就可以完成代工作业和创收,实现“带着娃、缂着花、自己养活自己家”。经过长期实操,待技艺精湛后,甚至可以通过加盟或家庭作坊等方式来实现小本创业。

通过缂丝织工技能培训,帮助这些特殊的群体在家门口找到适合的劳动创收机会,自食其力改善生活。村里的广场舞大妈们,对织艺有兴趣的也可以学多一些技能,创造机会增加家庭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有特色的缂丝产品还可以传扬地方民族文化,通过民间手工艺人的智慧及创作,不断丰富缂丝工艺及文化发展。

为了进一步扩大缂丝的影响力,当地政府决定在乡村建设一个缂丝文化产业园,为村民提供创业平台和市场渠道。同时,一些文化机构也纷纷前来合作,共同推广缂丝文化。在高天宇的带领下,村民们

开始将缂丝技艺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缂丝产品。他们将缂丝元素融入现代服饰、家居用品等领域,使得缂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织品不仅具有浓

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缂丝产品逐渐走出乡村,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工作中的高天宇)

随着缂丝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们的收入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农业收入,而是开始享受到了缂丝产业带来的红利。许多家庭因此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更加富裕和幸福的生活。

除外,高天宇还积极践行公益事业。她深知作为一名新青年,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她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公益理念。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公益事业,共同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高天宇团队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他们深刻认识到,弘扬非遗文化不仅需要热情和坚持,更需要创新和智慧。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过程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她的成功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希望和机遇,也为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未来,高天宇团队将继续致力于非遗缂丝的弘扬与传承,为河北省的百千万工程贡献更多的力量。他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缂丝这一非遗文化一定能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


责任编辑:王维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登文章,除原创频道外,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