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密机械零部件行业产业链现状

导读

一、行业基本概述

精密机械零部件是机械零部件中关键且常见的类型,涉及综合运用高精密机械成型工艺、精密检测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制造手段,将金属材料加工为设计要求的精密尺寸或形状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通常具有加工精度高、尺寸公差严格、表面光洁度优异的特点,且兼具高尺寸稳定性、优异的抗疲劳性能和抗衰减性能。

精密机械零部件在各种设备和仪器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性角色,如电子元器件的连接与固定、零件的铰接运动、信号精准传输、弹性接触、支撑结构件、紧固连接件以及电磁屏蔽保护件等。当前,这类零部件广泛应用于科学仪器、医疗设备、通信设备、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等多个领域,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优化设备性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行业产业链优势

上游市场情况

精密机械零部件行业的上游环节主要涉及铝矿石、铜矿石、不锈钢等金属原材料的开采与冶炼,以及精密模具设计制造、精密加工设备与检测仪器的研发与生产等配套产业。

在金属原材料方面,铝及铝合金凭借其优良的综合性能和经济适用性,成为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的重要基础材料之一。自1956年以来,铝的全球产量即超越铜,成为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有色金属之一,目前仅次于钢材。据统计,铝的储量约占地壳物质的8%以上,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随着全球制造业复苏、新能源产业崛起以及汽车轻量化趋势的深入推进,铝材的市场需求持续上升。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铝产业生产与消费国,产量和消费量已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原铝(电解铝)产量达4021万吨,同比增长4.4%,为精密机械零部件行业的稳定供应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此外,我国在铜、不锈钢、特种合金钢等其他金属材料的生产能力也居于世界前列,有效满足了精密机械零部件对多样化、高性能原材料的需求。

在模具及设备配套产业方面,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模具设计制造产业链,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密模具生产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采用先进的数字化设计、增材制造技术等手段,有效推动了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的精度提升和成本控制。同时,随着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精密加工设备和高精度检测仪器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也显著提升,有力支撑了精密机械零部件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精密机械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目前我国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上游相关企业有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立中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顺博铝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等。


我国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上游部分相关企业竞争优势情况

在我国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的上游产业中,多个企业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具备全球领先的产能优势,其氧化铝产能位居世界第一,原铝产能位居全球第二,炭素及精细氧化铝产能均为全球第一。在资源保障方面,公司不仅在国内拥有铝土矿资源总量第一的优势,还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积极获取海外资源,海外铝土矿储量达18.1亿吨,资源保障年限超过60年。同时,公司构建了覆盖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铝合金产品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布局,业务拓展至高新技术、国际贸易、能源电力等多个领域。凭借综合实力,公司稳居中国最大氧化铝、原铝及铝加工产品制造商之列,是全球第二大氧化铝、第三大原铝生产商。此外,其提炼技术和资源整合能力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绿色低碳发展,致力于打造涵盖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至绿色终端产品的一体化产业链。在产品方面,公司推进“合金化”战略,研发并量产包括铝焊材、IT高端铝合金、新型锻造铝材、航空铝合金、3N铝锭等高端产品,增强其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力。资源方面,公司依托文山地区的自有铝土矿,加大开发力度,已建成年产140万吨氧化铝的能力,形成资源自给保障。同时,公司还拥有铝用阳极炭素年产80万吨、石墨化阴极2万吨的产能,并通过合资项目将权益炭素产能提升至113.5万吨。

河北立中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构建了从原材料采购到铝灰处理的再生铝产业闭环,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功能中间合金新材料及再生铸造铝合金材料领域,公司均居行业领先地位,成为我国最大的再生铸造铝合金生产商之一。其生产基地遍布全国多个重要汽车产业聚集地,总产能达130万吨,并在邳州、长春、泰国等地拓展新增产能。在研发方面,公司组建了涵盖博士、专家、硕士等超50人的专业团队,打造了8个高端研发平台,包括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河北省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合作平台及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形成强有力的研发与协同创新能力。

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完备的知识产权体系与产品序列,成为全球有色合金行业技术研发的龙头企业之一。截至目前,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92项,授权264项,其中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打造独特的集成创新平台,长期引领中国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的技术发展。品牌建设方面,公司已连续多年进入布隆伯格新能源与PVEL的全球光伏组件优质供应商名单,获得美欧市场广泛认可。此外,其在越南设厂,不仅降低了人力和能源成本,还享受越南高新技术企业“四免九减半”的税收优惠,为公司带来区位和政策红利。

重庆顺博铝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则依托重庆合川、广东清远、江苏溧阳、湖北襄阳等地的生产基地,构建起覆盖西南、华南、华东、华中等区域的再生铝经营网络。公司在采购、生产、销售、融资和内部管理等各环节持续优化,提升了整体营运效率,实现了高净资产收益率。在技术层面,公司掌握多项再生铝相关的专利和工艺技术,在原材料配比、预处理、铝回收率提升、节能降耗等方面积累深厚,参与《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国家标准的起草,体现其在行业内的重要地位与技术话语权。

中游市场情况

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是各类精密仪器设备生产制造的基础,其发展程度和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制造业发达程度紧密相关。早期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业被欧美、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垄断,中国制造企业多数处于非核心产品外包代加工和学习阶段。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产业链终端的大型企业为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生产采购成本,开始寻找与培育有精密加工能力、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力、有自主研发能力以及响应速度快的零部件供应商。同时随着科学仪器、医疗器械、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对产品的微型化、高精度、尺寸稳定性、抗疲劳等特性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端精密机械零部件需求急速增长,促进了精密机械零部件制造行业的迅速发展。2022年,中国精密机械制造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2万亿元,同比增长7.5%;预计到2023年底,市场规模将达到1.4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对此我国零部件制造企业通过吸收引进与自主创新,涌现出一批以精密制造技术与精细质量管理为核心能力,可以协同产业链配套企业进行共同研发的优秀企业,精密机械零部件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金属制品业营业收入达到约 48,397.70 亿元,同比增长3.34%;预计2025 年我国金属制品营业收入将达到 8,801 亿美元。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带动的消费升级,下游行业对金属制品结构件的需求还将持续增加。

目前我国精密机械零部件市场的优势企业主要有青岛丰光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优德精密工业(昆山)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吉冈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富创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海默生电子有限公司,上海阿为特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扬山联合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我国精密机械零部件市场主要企业竞争优势情况

青岛丰光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管理方面,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汽车行业生产件相关质量管理体系(IATF16949)认证;设备方面,拥有大量国外进口的高端数控加工设备及欧标标准化生产车间;技术方面,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具备显著的研发能力;客户方面,与THK集团、安川电机、费斯托、盖茨集团、中国中车、阿尔斯通、日本电产岱高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

优德精密工业(昆山)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一支占员工总数13.10%的专业研发团队;在技术领域,设有江苏省精密级汽车冲模零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掌握精密模具、自动化设备及医疗器械零部件的核心制造技术;专利方面,截至2022年6月,公司累计获得24项发明专利、51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荣获两项国家专利优秀奖;在产品品质保障方面,公司建有完善的加工检测培训体系,确保产品精度与品质的市场领先地位。

无锡吉冈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优势在于设备丰富多样,包括锌铝合金压铸机、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并拥有完善的自动喷涂流水线;客户群体庞大且优质,包括博世、普利司通、牧田、Canon、Shark等国际知名企业。

沈阳富创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在产品质量方面,建立严格的制造标准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产品性能满足国际主流客户的高标准要求;技术方面,掌握了精密机械制造、表面处理特种工艺、焊接、组装及检测等多项关键制造工艺。

东莞市海默生电子有限公司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高端客户背书和全球化布局,在精密金属零部件制造领域建立了显著的竞争优势。公司拥有50+项核心专利,涵盖高精度冲压、自动化检测及无焊工艺等关键技术,服务于TE、Molex、Foxconn等全球顶级客户,并通过IATF16949等严苛认证。其垂直整合的制造体系(模具自主开发+全工艺链覆盖)和泰国、澳洲等海外基地,确保了高效交付与供应链韧性。同时,前瞻性布局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高增长领域,推动公司从代工向技术合作伙伴转型,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

上海阿为特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资质齐全,取得了ISO9001、AS9100D、ISO13485、IATF16949及ISO14001等多项国际认证;设备先进,拥有加工中心及车铣复合中心等高精度加工与检测设备;此外,公司通过全球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及7S精益化管理,提供新品开发、小批量试制至大批量生产的一站式服务。

广东杨山联合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一体化生产,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掌握从模具设计、铸造到精密加工的完整生产流程,确保产品质量与供货稳定性;在技术工艺上积累了丰富的铸造和精密加工经验,加工精度达到微米级,产品品质稳定,持续优化生产工艺以保证高水准的性能与精度;客户优势显著,自2009年和2012年分别进入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供应商体系,稳定了市场地位。

下游市场情况

精密机械零部件主要应用于科学仪器、医疗器械、交通运输等领域。

1、科学仪器行业概况

科学仪器设备是对事物的组成、结构、相互作用机理与机制、变化规律趋势等进行检测表征,并获得相关科学数据和图像的工具。

虽然我国科学仪器的研究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但因为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时间仍短,高端科学仪器市场仍以发达国家企业产品为主。使得科学仪器行业长期依赖进口是我国科创强国进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为解决高端仪器仪表发展进程较慢的问题,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政策支持推进行业国产替代进程,包括《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各项专项贷款政策等。

近年来受国内宏观经济结构转型等因素影响,我国科学仪器市场规模有所波动,2020年以来随着需求回升和政策推动我国科学仪器规模有所回升,2022年我国科学仪器市场规模约3507.9亿元,较2021年增长6.9%。

2、医疗器械行业概况

医疗器械作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带动性和成长性,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主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国产医疗器械加快创新、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政策支持下,近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创新能力、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专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一些研发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在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先进治疗、医用材料及植介入体等部分高端领域开始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实现进口替代。

由此虽然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起步虽晚,但在政策支持、巨大的市场需求、终端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进口替代和产品出口等因素的推动下整体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目前我国已发展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仅次于美国。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9573.4亿元,并预计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10564亿元。

3、交通运输行业概况

(1)汽车零部件行业

汽车零部件是机动车辆及其车身的各种零配件,数量众多,且结构复杂,包括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底盘系统、车身外形件、电器设备等。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特别是当前汽车行业正积极自主开发与创新,汽车零部件对其起到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19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为4.28万亿,预计202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将达到5.2万亿元。

(2)航空航天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21 年全球共有 347 架客机永久退役,平均退役机龄为 22 年。近 20 年,全球客机平均退役机龄曲线呈现平稳且略微下降趋势。2001 年至 2014 年期间,全球客机平均退役机龄总体保持在 25 至 29 年。2006 年至 2008 年期间,全球客机平均退役机龄较高,均超过 27 年,2008 年时甚至接近 30 年。2015 年至今,全球客机平均退役机龄呈下降趋势。退役机龄下降、退役数量增加这一趋势显示全球客机机队更新换代的进程是加快进行的,随着新机型的产生,老旧机型正在更多地被替代,更多的新客机被交付。

另外目前全球商用飞机内饰市场总值为 160 亿美元。从细分领域看,座椅和机娱乐(IFE)系统产值最高;其中座椅占全部内饰市场份额的接近 30%,是航空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的预测,未来 20 年全球新增飞机所需的座椅数量至少为 729 万个,相当于每年新增约 40 万个航空座椅。同时,航空座椅存量翻新的需求同步增长,民航飞机的使用寿命较长,近年全球的民航飞机的平均退役年限均在 25 年以上。

目前我国精密机械零部件下游市场相关企业有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我国精密机械零部件下游市场部分相关企业竞争优势情况

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在人才结构上具有显著优势,其研发团队成员来自斯坦福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专业涵盖分析化学、环境工程、生物物理、化学制药、机械设计等多个领域,构建了高度复合型的技术团队。在技术创新方面,公司在国内已授权专利达62项,其中包括4项发明专利和48项实用新型专利,在海外亦拥有发明专利。在产品开发方面,公司推出的全自动凝胶净化-定量浓缩系统、Sepaths全自动固相萃取仪、MV5平行浓缩仪等多次获得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产品大奖。依托在实验分析仪器领域的长期积淀,莱伯泰科在技术、产品与服务方面形成坚实基础,品牌在高端仪器领域广受认可,赢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则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先后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拥有江苏省光谱分析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公司研发的X荧光光谱仪系列产品被认定为“国家新产品”和“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在分析检测设备领域拥有强劲的产品竞争力。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领域构建了覆盖广泛的产品体系,涵盖MRI、CT、XR、PET/CT、PET/MR等诊断设备,以及放疗设备和生命科学研究仪器,满足临床前科研、诊断与治疗的全流程需求。多项产品在行业内首创,如全球首款具有4D全身动态扫描功能的PET/CT产品uEXPLORER、国内首款75cm孔径3.0T MRI产品uMR Omega、一体化CT引导的放疗加速器uRT-linac等均具备领先技术优势。截至2021年底,公司共拥有超过2600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比接近70%,注册商标超过560项,并拥有260余项软件著作权和作品著作权。此外,公司在员工规模和研发投入方面亦具优势,拥有超过5400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2147名,占比近四成,展现出强大的自主研发和技术积累能力。

广东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口腔医疗领域,技术上拥有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及多个创新平台,被《Fast Company》评为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入选广州最具创新潜力高新技术企业10强。在产品方面,公司已取得多个国家二类、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欧盟CE认证,打破国外品牌在口腔科植入式医疗器械的垄断,并在3D打印植入式医疗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拥有知识产权293项,其中专利264项,占全国该领域专利总量的40%以上,3D打印专利数量居全国企业第一,显示出极强的技术创新实力。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在全球航运领域拥有绝对的规模和资源优势。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运营船队规模达1.11亿载重吨,船舶总数1372艘,居世界第一。其中集装箱船队304万TEU、干散货船队4454万吨、油气船队2695万吨、杂货及特种船队598万吨,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集团依托全球投资的56个码头、年吞吐能力达1.32亿TEU的集装箱港口体系,建立了完善的航运、码头、物流、航运金融等上下游全产业链结构。此外,集团在船舶燃料供应和集装箱租赁领域同样具备领先地位,全球船舶燃料年销量超2830万吨,居世界首位,集装箱租赁规模达391万TEU,居全球第三,充分体现其强大的全球化运营能力与产业整合实力。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精密机械零部件行业的全产业链结构,深入剖析了上游原材料与设备制造、中游核心零部件加工,以及下游应用市场的最新发展趋势与代表性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上游环节,中国铝业、云南铝业等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与全产业链布局保障原材料供给;在中游,优德精密、吉冈科技、海默生,阿为特等企业凭借先进的制造工艺和研发能力实现高精度产品量产;而在下游,北京莱伯泰科、联影医疗、健齿科技等则在科学仪器、医疗器械等关键终端领域实现国产替代突破。整体来看,我国精密机械零部件行业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技术能力提升的双重驱动下,正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随着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持续演进,中国精密机械零部件行业正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科学仪器、医疗设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扩张,持续释放对高性能、高精度零部件的强劲需求,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下游市场支撑;另一方面,国家持续推动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快了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同时,智能制造、自动化检测、3D打印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拓宽了企业的创新空间。面向未来,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工艺控制能力和产业协同能力的企业,将在这一万亿级产业中占据更大主导权和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王维
【免责声明】本网所刊登文章,除原创频道外,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 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