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背后的世界观对决
导读
关税战的新高潮
自4月2日,特朗普政府挥舞“对等关税”大棒对全球加征关税以来,中美掀起了新一轮“关税攻防战”。这一政策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美股期货应声下跌、美国民众疯狂囤货、反特朗普政府抗议潮席卷全美。而在大洋彼岸,中国则以“奉陪到底”的强硬姿态宣布对美加征反制关税。当美国的对华关税从34%一路极限施压到145%,这场关税战争已超越单纯的经济博弈,同时两国也在向世界投射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在“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与“命运共同体”的多边愿景之间,关税战火正灼烧出全球化道路的分叉口。
两种世界观的对抗逻辑
特朗普对华挥舞关税大棒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8年,这位以“交易的艺术”自诩的总统便以301条款为武器,对中国输美商品发起史无前例的关税战,试图强行切割中美产业链。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去中国化”运动很快显露出其内在悖论:中美经济高度相互依赖,脱钩断链的代价远超美国预期。因此拜登政府以“有护栏”“去风险”替代“脱钩”。在全球供应链重组背景下,拜登以“友岸外包”进行产业链的“去中国化”。2022年启动“印太经济框架”,在印太区域对抗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无论是特朗普的“脱钩断链”,还是拜登的“去风险”,折射出的都是“美国优先”的价值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正以另一种逻辑重塑全球化叙事。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线,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中国方案的底气,源于其用40年时间走出的独特道路:在对全球经济增长年均贡献30%的同时,以自身脱贫实践证伪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霸权逻辑。在美国构筑起“小院高墙”时,中国适时提出和落实“三大全球倡议”,构建起多维度合作框架: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与数字化转型,全球安全倡议搭建对话协商平台化解地区冲突,全球文明倡议推动跨文化包容互鉴。这种系统性方案打破了“选边站队”的对抗思维,将合作共赢嵌入全球治理的底层逻辑中。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一带一路”十年间已从基建联通升级为规则对接。152个签约国不仅共享港口铁路等“硬联通”成果,更在数字贸易、绿色金融等“软规则”领域探索协同标准。而金砖机制在2024年初迎来历史性扩员,开启“大金砖时代”,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让众多新兴经济体都有意愿加入金砖国家行列。
国际秩序转型与全球贸易格局攻守易位
这些实践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推动世界从“美国主导的单极体系”向“平等有序的多极秩序”转型。当美国用“印太框架”在亚太划分排他性经济阵营时,中国通过RCEP与东盟深化产业链融合;当G7用制裁大棒解决地缘争端时,金砖国家建立起应急储备安排对抗金融霸权。两种理念的碰撞实质是全球化主导权的竞争,究竟用关税武器维护一家独大,还是以多边合作重塑发展范式。
全球贸易格局的攻守态势已经易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主导全球化进程,发展中国家被迫接受“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霸权逻辑。然而,这一“西式现代化”的模式加剧了南北鸿沟。相比之下,中国通过加入WTO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并依靠渐进式开放和产业政策,实现了经济上的“弯道超车”,并成功帮助7.5亿人脱贫,提供了与西方模式不同的发展路径。这一模式的成功挑战了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框架,推动了美国从全球化的“设计师”转变为“拆解者”。这种发展模式的突围,动摇了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范式,美国开始从全球化“设计师”蜕变为“拆解者”:特朗普政府2018年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撕碎了美国曾主导的多边贸易规则;拜登政府2022年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用2800亿美元补贴构筑技术壁垒。这种从“规则制定者”到“规则破坏者”的立场反转,是单极霸权与多极秩序的时代性更迭。
多极世界的不可逆浪潮
今日的关税战火终将熄灭,但人类对全球化道路的选择永不过时。本轮关税战,美国将关税武器化作为维系霸权的救命稻草,事实上已经让其单极世界的脆弱性暴露无遗。“美国优先”是在强迫他国接受“脱钩断链”的零和剧本,“命运共同体”则在创造“美美与共”的增量空间。发展中国家用人民币结算打破美元枷锁、金砖扩容重塑全球治理版图、“一带一路”绿色基建点亮非洲大陆……这些实践早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文明形态的重新定义。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19世纪的大英帝国用炮舰政策维系霸权,却难挡多极世界的诞生;21世纪的美国若继续以关税为矛,终将发现,刺向对手的长矛终将划破自己主导的“铁幕”。
世界正在用行动投票:单极霸权黄昏已至,命运共同体的曙光终将照亮人类共同未来。
(作者:叶为民 外交学院硕士 香港“梁洁华奖学金”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