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北京如何做?

导读

近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组织编写的《对外开放蓝皮书:北京对外开放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出版。报告对2023年北京对外开放建设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剖析,明确了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和最新形势变化,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北京对外开放的建议。报告希望通过持续跟踪全球开放格局演变与北京对外开放创新实践,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北京方案”。

报告认为,2023年北京对外开放取得了6方面成就。

第一,在外贸方面,货物贸易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货物贸易结构稳中提质,服务贸易出现新增长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赋能外贸蓬勃发展。

第二,在外资方面,出台多项措施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外商投资法治保障,新设立外资企业1729家,较2022年增长22.8%,对外资吸引力不断增强。

第三,两区”建设持续发力,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4624.3亿元,同比增长2.7%,中德产业园、中日产业园“两区”建设支撑招商引资、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第四,数字经济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1876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9%,较2022年提升1.3个百分点,各区加快塑造数字经济特色品牌。

第五,全方位加强对外投资,对外投资覆盖139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领域涉及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18个行业,全市企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81.3亿美元,较2022年增加17.4%,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额达6.0亿美元。

第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全球先进水平,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塑造一流的“北京服务”品牌。
报告同时提到,北京对外开放也面临5方面问题和挑战。一是贸易摩擦加剧,“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二是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压力,非首都功能负担太重。三是企业出海逐步深化,外溢风险显著上升。四是数字贸易治理有待加强,贸易规则对接面临挑战。五是文化贸易活跃度不高,产品竞争力仍需提升。

对此,报告认为,在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波动中回升的大背景下,北京经济显现出显著韧性,可从5方面发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一是强化“两区”平台效应,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依托“两区”建设,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如聚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推动先进技术与政府平台、医疗等领域深度融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数字经济、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重点深耕,助力我国融入高标准世界经济体系。

二是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创新要素集聚,继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新资金配置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和支持机制等,营造更加便利、高效的创新环境;拓宽先进技术应用场景,通过深度产学研融合、打造完整的科技创新产业链供应链等,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新业态培育以及对新经济模式的探索。

三是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解决北京结构性问题。依托服务业扩大开放,积极引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增强在知识产权、人才服务、吸引外资等方面政策支撑力度,深化先进服务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快“一核两翼”建设,推动核心区围绕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等高端产业形成“小而精”的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副中心的区域承载力和吸引力,强化雄安新区的区域辐射效应,进一步优化北京产业空间布局。

四是加大企业出海帮扶力度,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政府应立足出海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并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应推动金融机构针对出海企业创新金融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政府应强化与主要合作国的法律互联互通,针对出海企业建立多边保护机制,为海外企业营造有法可依的法律环境;应依托“两区”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为出海企业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扩大企业海外交际圈;应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进一步鼓励校企联合培养,助力企业“走出去”。

五是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消费市场扩容提质。加强老字号等品牌建设,支持新品牌创立,推动文化产业创新,扩大文化产业国际合作,增强文化产业影响力;出台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强文化基础设置建设,加大文化产品推广力度,扩大文化消费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