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动前沿创新,湖北人形机器人军团亮相链博会

导读

7月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现场,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展区以“链动创新前沿,赋能新质未来”为主题,通过二十余家本土企业的八十余件展品,系统呈现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这场由湖北省贸促会主办的专题对接会,不仅吸引了400余位中外嘉宾共襄盛举,更以“湖北智造”的硬核实力,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湖北展团以“集群化”姿态成为焦点。东土科技(宜昌)有限公司的工业控制芯片、法睿兰达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的智能物流系统、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车规级AI芯片,共同构建起机器人“大脑”与“神经”的底层支撑;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整机新品“光子”,则以展厅讲解、商超导览等场景化演示,生动诠释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路径。展区核心区域,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工业版机器人正在模拟汽车装配线作业,其依托华中科技大学院士团队研发的柔性关节技术,可实现毫米级操作精度;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则通过3D视觉识别与自主导航系统,展现了在电力、石化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湖北已形成覆盖‘大脑、小脑、肢体’的全链条布局。”湖北省贸促会主任胡中海在交流会致辞中介绍,武汉光谷华汇科技有限公司的伺服电机、黄石人本轴承有限公司的高精度轴承、湖北科峰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的驱动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共同支撑起人形机器人运动的“骨骼”与“肌肉”。武汉际上导航科技有限公司的惯性导航模块与武汉维力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的柔性传感器,则为机器人感知环境提供了“触觉”与“平衡感”。

产学研深度融合 创新平台赋能技术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刘胜通过视频连线指出,湖北高校正围绕人形机器人核心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武汉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协同研发的类脑计算芯片,已实现每秒万亿次运算能力;湖北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算法平台,则通过深度学习优化了机器人决策效率。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现场透露,该中心已攻克高动态运动控制技术,其研发的机器触觉系统可感知0.01牛顿的力度变化,并与AI大模型深度融合,使机器人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董事长李正祥表示,中心通过“平台牵引、园区集聚、金融支撑、人才助力、场景落地”五维路径,已为泰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鼎盛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在招商引资推介环节,武汉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巴怡披露,武汉已集聚50余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涵盖整机研制及全环节配套。根据《武汉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到2027年,武汉将力争批量生产10款以上整机产品,打造30个示范应用场景,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天风证券副总裁赵晓光指出,具身智能的突破需破解“技术壁垒高、产业化周期长、场景适配难”三大难题。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赵于莉则建议,构建“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产业资本”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硬核新品集中发布 战略合作开启新篇

展区现场,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光子”机器人成为焦点。这款具备自主导航与多模态交互能力的整机产品,已在商业表演、前台接待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未来将拓展至政务、养老等场景。湖北科峰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的驱动关节模组,则以高功率密度、轻量化设计,获得了在场观众的关注对接会尾声,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与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四方将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人才交流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提升产业竞争力。武汉道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灏存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表示,将依托联盟平台,加快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健龙总结指出,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形成“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从东土科技(宜昌)有限公司的工业控制到立得空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定位导航,从武汉衡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惯性传感器到武汉元生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能源管理系统,二十余家参展企业共同勾勒出湖北从“制造”向“智造”转型的清晰路径。随着“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成势”路线图的推进,湖北正以开放之姿拥抱全球产业链合作。这场链博会上的“湖北展示”,不仅是一场技术盛宴,更是一个产业生态的宣言——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中,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已按下加速键,向着具身智能的新质未来全速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