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变革和传承 外贸出口最前线的“义乌”力量
导读
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玻璃幕墙上时,这座“世界超市”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来自尼日利亚的采购商约翰熟练地穿行在商铺间,手中拿着一份写满采购清单的笔记本,不时用流利的中文与商户交谈。
“今年是我第十年来义乌采购。”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但现在的采购方式和五年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我主要采购电子产品,现在转向了日用百货;以前付款要带现金,现在用手机就能完成跨境支付。”
在这个占地550万平方米的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里,每天都有超过20万中外客商在此交易。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5月义乌市进出口总额达3271.3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2893.1亿元,同比增长23.7%;进口378.2亿元,同比增长23.9%;来义外商超25万人次,同比增长18.6%。
然而,在这看似不变的商贸繁荣背后,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冲突:外贸市场的风云变幻
近年来,“玩偶风”以一股软萌之力席卷全网,AI技术的融入使得地标、文物、美食等元素纷纷化身为萌态可掬的娃娃玩具,并赋予其生动的动态表现,成功俘获了各年龄段消费者的心。各类创新科技,如声、光、电等技术,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产品的国际市场开拓注入强劲动力。
曾经把娃娃卖到纽约时代广场,被央视报道的义乌市宏盛玩具以销售智能娃娃为主,借助义乌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寻找合适的机芯、布匹供应商,与各行业优势企业实现联动,互帮互助。这两年,义乌市宏盛玩具的知名度和口碑不断攀升,产品远销欧美、俄罗斯等,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同比上升10%。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经营了10年玩具生意的陈杰,办公室里挂着一张特殊的世界地图。不同颜色的磁贴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客户分布:红色代表美国,蓝色代表欧洲,绿色代表非洲。
“2020年以前,红色磁贴占我们生意的60%,”他指着地图西北角密集的红点说,“现在这个比例降到了40%。”额外的关税压力,让这个从业十余年的老外贸人不得不重新规划全球市场布局。
“转向非洲等新兴市场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主营日用百货出口的义乌外贸人王洪在仓库边走边介绍。货架上陈列的塑料制品包装上,英文标识旁新增了法语和阿拉伯语说明,部分产品的外包装还印上了清真认证标志。“我们专门组建了8人的非洲市场调研团队,”王洪拿起一个改良版塑料水桶说,“比如这个20升水桶,我们根据西非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加厚了桶壁,增加了提手宽度,虽然成本增加了3%,但在当地市场的售价提高了10%,销量反而增长了三成。”
然而,新兴市场的开拓并非一帆风顺。在义乌从事五金工具出口的李志刚介绍:“去年12月,我们接到一个尼日利亚客户价值50万美元的订单,但在付款环节卡壳了。客户那边的美元储备紧张,至少要等45天,而我们的原材料采购等不起。”就在订单即将流产之际,李志刚通过同行介绍,尝试使用跨境支付平台XTransfer提供的本地收款账户,最终客户用奈拉(尼日利亚法定货币)直接付款完成了交易。“虽然周折一番,但总算保住了这个重要客户,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稳定采购方。”
变革:数字技术重塑外贸生态
走进义乌北苑工业区一栋普通的写字楼,1995年出生的创业者李琪正在和她的5名年轻设计师通过AI工具设计新款毛绒玩具。“传统方式设计一个新款需要反复打样3—5次,成本至少2万元。现在AI可以基于市场数据自动生成上百种设计方案,我们筛选后直接3D打印样品,成本下降70%,设计周期从两周缩短到三天。”
有着相似经历的义乌玩具商雅旻,在AI技术的助力下,成功运营起了一家“一人公司”。“传统电商涉及运营、美工、客服、仓库管理等多个明确职能。为节省成本,我目前未招聘员工。虽然网上同款商品图众多,但往往存在水印或清晰度不足的问题。因此,我通常会拍摄样品的白底图,并根据产品特点进行美化。自从接触AI制图后,我能迅速将白底图转化为具有场景感的商品图,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支付方式的革新同样令人瞩目。在新纪元大厦,跨境支付平台XTransfer的义乌区域负责人赖安仕正在向他的外贸企业客户介绍非洲本地收款账户。“我们从2023年开始就陆续推出覆盖非洲市场的本地收款服务,目前已经涵盖尼日利亚、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加纳、赞比亚等十几个国家,解决了外贸企业最头疼的非洲贸易结算难题。”
他补充说:“特别是对于外汇管制严格的国家,美元短缺,买家付款十分困难。倘若通过非合规方式,老板们的账户很容易被冻结。通过我们的本地收款账户可以实现本币支付、当天到账,且0中间行手续费。”
据XTransfer的平台数据,今年上半年,出口至非洲市场的企业客户外贸收款量呈指数级增长。新兴市场的贸易潜力在跨境支付平台数据层面得到验证。
主营小家电出口的外贸人周敏算了一笔精细账:使用本地账户收款后,资金到账时间从7天缩短到1天,汇率损失减少1%-3%,年节省财务成本超过8万元。“更重要的是资金安全性。”她补充道,“以前买家提出过,想‘办法’把钱汇过来,我们思虑再三,很担心账户被冻或者有其他什么风险,便婉拒了。”
传承:不变的商贸精神
义乌的商业活力,得益于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不管你从哪里来,都是义乌人。义乌常住人口超过190万,其中140万为外来人口,常住外商近2万人。
要说“新义乌人”来自哪里的最多,江西绝对排得上号,看看满大街的江西风味小吃,便知道江西人多么喜欢到义乌创业淘金。与老一辈江西人开工厂、经营商铺相比,新一代义乌淘金者们大多更换了赛道、升级了武器。
90后外贸人罗毅频就是其中之一,他早年做过房地产销售,也曾在一家相对成熟的贸易公司做业务员。“我今年计划到非洲市场跑一趟,拓展更多的客户,一定会落实!”这位江西小伙干劲儿十足。如今他的贸易公司在非洲多国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很多新客户来自老客户的介绍。此外,通过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他也获得了不少销售线索。对于为什么会选择在义乌创业,罗毅频表示:“义乌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你永远能找到需要的资源。再紧急的订单都不怕,很快就能找到满足要求的材料并尽快加工交付。”
据义乌市江西商会介绍,“这些‘新义乌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景德镇人做陶瓷、鹰潭人做铜艺品、赣州人做家具,既保留了江西人吃苦耐劳的特质,又融入了义乌国际化的商业基因。”
在商贸城附近商务楼租住的李大国,办公室挂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他与第一个外商客户的合影。“那时候我们收款都是现金交易,需要自己把钱拿到银行存起来。”他笑着说,“最夸张的一次,我骑着自行车带着20万现金去存款,路上车链子断了,只能推着车走了一个小时。”如今,他儿子李斌已经接手生意。“现在我儿子用手机里的XT APP(指XTransfer手机客户端)就能收全球的货款,连尼日利亚客户的奈拉都能直接入账,这在当年想都不敢想。”
夜幕降临,义乌国际商贸城渐渐安静下来。在这场深刻的外贸变革中,义乌商人们用智慧和韧性书写着新的传奇。从传统欧美市场到新兴非洲市场,从现金交易到数字支付,从人工设计到AI赋能,变化的是技术和模式,不变的是“敢为天下先”的商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