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触达,求索新途——2025生命科学与大健康“卒中与失眠管理”论坛圆满收官
导读
2025年8月22~24日,由腾冲科学家论坛组委会办公室、中国卒中学会联合举办的“2025腾冲科学家论坛·生命科学与大健康专题活动”在春城昆明盛大召开。在期间召开的“卒中与失眠管理论坛”上,国内神经科学领域的多位临床专家齐聚一堂,聚焦失眠与卒中两大国内外常见疾病,就其疾病管理及诊疗前沿进展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1 大会现场
会议伊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玉平教授 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王伊龙教授 发表开场致辞,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致以诚挚欢迎与衷心感谢,本次会议汇聚行业内专家学者,希望在本次专题会议上与会者能够就卒中与失眠管理进行专业交流,分享最新学术观点,为推动卒中后失眠管理发展贡献力量。

图2 王玉平教授发表开场致辞

图3 王伊龙教授发表开场致辞
以新触达:中国卒中与失眠管理进展迅速
上半场“以新触达:卒中与失眠管理”学术分享环节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许予明教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敏教授 主持。

图4 许予明教授和赵敏教授主持会议
王玉平教授以“睡眠临床管理前沿进展”为主题进行了首个学术分享。睡眠障碍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内人群睡眠困扰率已高达48.5%[1]。中国失眠管理目标已从最开始的强调夜间睡眠时间逐步提升至关注全天生活质量[2]。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s)通过阻断食欲素与受体结合,抑制过度觉醒,在促进睡眠的同时改善睡眠维持,不影响睡眠结构[3,4]。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均将DORAs类药物列为失眠治疗的一线推荐[2,5]。作为DORAs的代表性药物,达利雷生凭借创新的作用机制、良好的疗效、安全性与耐受性,在多个国家最新发布的指南中均被列为一线治疗推荐用药,开启了失眠管理的新纪元。

图5 王玉平教授作专题汇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俊英教授 深入解读了达利雷生中国三期临床研究数据。该研究共纳入206例中重度失眠患者,覆盖全国33家研究中心。结果显示,在第1个月末,与基线相比,50mg达利雷生显著减少入睡后觉醒时间(WASO)约35分钟,后半夜WASO改善较安慰剂组差异更大,在显著缩短入睡潜伏期(LPS)约36分钟的同时显著延长主观睡眠时长(sTST)50余分钟。安全性方面,达利雷生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相当(达利雷生vs.安慰剂:21.6% vs. 18.4%),研究期间未发现明显次日残余效应,停药后无戒断症状,无反跳性失眠,整体安全耐受性良好。该研究表明达利雷生在解决现有治疗方案的不足,如难以同时解决入睡/维持睡眠困难以及日间功能损伤问题、安全性等方面提供了新证据,有望成为中国失眠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图6 周俊英教授作专题汇报
上半场学术分享环节最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脱厚珍教授 就卒中合并失眠管理进展进行了分享。既往研究显示卒中与失眠密切相关,卒中可引起睡眠及觉醒功能紊乱,而失眠又能显著增加个体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风险[6-9]。DORAs具有更好的疗效和耐受性,是治疗失眠的优选推荐药物[13]。目前国际上已批准用于临床失眠管理的DOARs药物包括苏沃雷生、莱博雷生、达利雷生,其中达利雷生是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目前唯一批准的可改善日间功能的DORAs类失眠药,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已开展研究持续验证其在真实临床场景中的稳定疗效,以进一步评估其在失眠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图7 脱厚珍教授作专题汇报
在赵敏教授的主持下,本场讨论环节中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雁冰教授 、重庆西区医院蒋晓江教授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刘松岩教授 、昆明延安医院邬刚教授 围绕“卒中患者合并失眠比例高,结合患者特点,如何做好失眠的管理?”议题分享了独到观点。专家们指出,以往管理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存在不足,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弥补了这些短板,通过解决过度觉醒机制改善睡眠障碍且无中枢抑制作用,与中医调理脏腑平衡的思路相契,对老年人、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更安全,避免了因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二次伤害。此外卒中后失眠管理除睡眠障碍外还需兼顾原发病及其他躯体不适,进行综合干预。

图8 专家讨论环节(从左到右依次为赵敏教授、韩雁冰教授、蒋晓江教授、刘松岩教授、邬刚教授)
求索新途:卒中与脑细胞保护循证持续探索
下半场“求索新途:卒中与脑细胞保护”环节由王伊龙教授 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蒲军教授 主持。

图9 王伊龙教授和蒲军教授主持会议
首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丽萍教授 以“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联合管理:STAIR会议解读”为题进行了学术分享。STAIR作为连接学术与产业的桥梁带来了卒中领域的治疗共识与实践指导,推动改变卒中治疗。2025年3月在华盛顿DC举办的第十三届STAIR会议以“拓展及整合急性卒中治疗药物及器械的研究发展的新前景”为目标,本次会议上我国专家代表中国卒中学会(CSA)首次参会。针对临床重点关注的无效再通,ANGEL-TNK研究证实机械取栓后动脉用替奈普酶可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10],此外TASTE-2研究证实接受血管内取栓前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实现良好神经功能独立预后[11],表明多靶点干预的脑细胞保护策略有效,验证了从“神经保护”到“脑细胞保护”概念转变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图10 刘丽萍教授作专题汇报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金教授 进一步深度解读了TASTE-SL研究。AIS急性期需14 天足疗程治疗,但当前患者平均住院时长10天导致患者处于院内、院外,治疗场景多样化决定治疗药物需要多样化。TASTE-SL研究证实,发病48小时内的AIS患者经依达拉奉右莰醇舌下片连续治疗 14 天,患者90天mRS≤1 分比例达 64.4%,显著优于安慰剂的54.7%(OR 1.50,95%CI 1.15~1.96,P=0.003),且各亚组获益一致、安全性良好[12]。该舌下片具有快速吸收、无首过效应、药代动力学特征与注射液相近的优势,能与注射液协同满足AIS院内院外治疗需求,为优化AIS急性期管理提供新选择,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

图11 张金教授作专题汇报
随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丽娟教授 以“再灌注时代脑细胞保护治疗的循证实践”进行了学术分享。回顾再灌注治疗发展历程,EVT虽显著改善了AIS患者结局,成为大血管闭塞AIS的标准治疗,但仍有约半数患者预后不佳,凸显脑细胞保护的必要性。在此背景下INSIST-ED探索性研究显示依达拉奉右莰醇作为脑细胞保护治疗联合EVT有提高良好功能比例、降低梗死体积的趋势,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TASTE-2确证脑细胞保护联合EVT治疗能显著提升患者90天功能独立比例且安全性良好,EXPAND真实世界研究则进一步验证其临床价值[13-15]。这些研究提示依达拉奉右莰醇可成为IVT/EVT联合治疗的可靠选择。

图12 王春娟教授作专题汇报
下半场讨论环节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黄仕雄教授 的主持下,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韩彦青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道俊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炳蔚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榆红教授 就“基于AIS临床诊疗现状,脑细胞保护如何为缺血性卒中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专家们指出,再灌注治疗虽为AIS核心治疗手段,但仍有约半数患者预后不佳,且存在再灌注损伤风险。脑细胞保护可通过多靶点干预缺血级联反应,目前不同剂型还能适配院内外多样治疗场景,足疗程给药,以及联合再灌注治疗可为AIS患者带来更全面的临床获益,优化整体诊疗效果。

图13 专家讨论环节(从左到右依次为黄仕雄教授、韩彦青教授、谢道俊教授、张炳蔚教授、朱榆红教授)
结语
本期2025生命科学与大健康“卒中与失眠管理”专题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全国神经科学领域专家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卒中与睡眠领域诊疗注入新动能。
在卒中与失眠管理方面,明确了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的一线治疗价值,其兼顾疗效与安全性,为卒中合并失眠患者带来新选择;在卒中与脑细胞保护方面,依达拉奉右莰醇等药物的循证证据,验证了多靶点脑细胞保护治疗联合再灌注治疗的治疗优势。此次会议凝聚专家智慧,为临床实践提供清晰指引,未来可期通过更多创新探索,为临床卒中及失眠管理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改善卒中与失眠患者预后,推动领域诊疗水平再升级。(西南信息中心 徐彦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