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地标之脉 启融合新局——第五届中国青海国际地标节发展大会即将盛大启幕
导读
2025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青海国际地标节发展大会将在青海隆重举办。此次大会落地青海,既是对“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生态与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更是地标节在跨越发展期深化“生态-产业-文旅”协同范式的关键实践。大会以“解码高原地标价值,共绘文旅融合新篇”为核心主题,汇聚各界力量,搭建地标资源价值转化与交流的高端平台,为青海地标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拥有“中华水塔”三江源、中国最大内陆湖青海湖等稀缺生态资源,孕育了热贡文化、河湟文明等多元人文遗产,更培育出品类丰富的特色地标产品,构成“自然-文化-产业”三位一体的地标资源体系,为大会提供了深厚的价值基底。
在生态地标领域,青海以“五大生态板块”构建起全球稀缺的生态地标集群。三江源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其湿地生态系统支撑着全国40%的人口用水需求,2023年区域GEP核算突破5.2万亿元,成为生态价值量化的全球典范。青海湖通过多年生态修复,实现裸鲤资源量从0.26万吨增至2024年的12.75万吨,鸟类种类达282种,“生命鸟巢”案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祁连山生态修复区与柴达木盆地的盐湖、雅丹地貌,则共同构成了“瀚海奇景”的核心元素,其中茶卡盐湖创新设置“盐工技能大比拼”等非遗体验场景,年接待游客量持续攀升 。这些生态地标不仅是自然遗产,更成为青海生态旅游的核心吸引力,2025年前4个月,青海接待游客已达1350万人次,同比增长22.7% 。
人文地标领域,多民族文化交融造就了独特的文明景观。塔尔寺的汉藏合璧建筑与酥油花、壁画、堆绣“艺术三绝”,承载着藏传佛教文化的千年传承;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以1028米长卷勾勒藏族文化全景,成为文明互鉴的鲜活见证。青海更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实现文化活化,热贡唐卡通过工艺创新成为互联网爆款,土族盘绣融入现代设计,西宁市“豹街”以雪豹文化元素打造网红夜市,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展现高原烟火气 。目前,青海已建成3个国家级、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素材。
在地标产品领域,青海构建起“生态赋能+品牌引领”的发展格局。依托3.35亿亩有机草原监测面积的资源优势,全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298个,48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青海牦牛肉实现供港准入,冰鲜藏羊进入澳门市场,“青海三文鱼”带动出口增长12倍。同时,特色文旅商品持续创新,昆仑山符号转化的生活美学产品、《昆仑图志》文创系列等,形成了“从生态资源到消费产品”的完整价值链条。
本次大会结合青海资源特色,高端智库论道,破解地标发展核心命题,多业态融合模式为样本,解析地标产品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路径,为县域地标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据悉,本次大会指导单位中国地理标志品牌文化节组委会;主办单位地标节(北京)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单位中国地标节万里行(西部)运营中心;承办单位熙铉承光(青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青海噶哇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青海浩云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协办单位青海冠鑫国际饭店有限公司、青海新丁香粮油有限责任公司、青海河隍智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青海浩云餐饮服务有限公司、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农根聚落餐饮王府花园店、青海裕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支持单位青海西宁丽亭酒店、青海逸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海野途户外旅行策划有限公司、西宁五福琳房屋置业有限公司、青海福犇福餐饮有限公司。
2025年11月的青海,将因这场地标盛会汇聚全球目光。当高原的生态之美遇见地标节的发展智慧,当民族的文化之韵融入国际的交流语境,第五届中国青海国际地标节发展大会必将书写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赢的新篇章,让青海地标之光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