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分享微信微博APP

北京市贸促会三大对策提升与境外商会合作水平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北京市贸促会 2017-02-08 10:49:48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贸促工作的转型发展和扩大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发挥贸促会“亦官亦民”机构身份灵活的优势,深化与境外商会的友好合作,打造区域经贸合作长效平台,构建国际贸易互联互通网络,是贸促会在新时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之举。

境外商会在地方治理中的角色,按照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治理的关系划分,大致可分为三类:英美的自由市场模式、法德的指导性模式、日本的政企合作模式。美英行业协会的职能中反映出较多利用规则规范行业和市场,以及强调企业利益重要性来影响政府决策的特色。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的经历与英美有着较大差别,属于混合市场经济,政府干预作用显著。日本有着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之间的交流比较充分,其行业协会属于“中间型”组织,在运作中,既将市场竞争引入组织内部,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保持了整体的合作凝聚力、制定重大战略决策的协调能力。

英美模式商会的作用主要有:政策游说、促进立法、价格协调和维权、规范行为、开展咨询活动。以法德为代表的大陆模式商会的作用大致有五项,包括:维护权益、提供咨询、平衡利益、建言献策、弘扬商德。而日本的政企合作模式商会的作用比较多,主要有:反映诉求和建言献策、回复政府查询、调查研究、搜集信息、质量监督、组织培训、举办展览、调解仲裁、提供咨询、信用评级、改善福利、实施行政委托等。

对于提升与境外商会的友好合作,北京市贸促会总结了三点对策:

一是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首都发展战略,务实推进区域贸易合作,为提升国际合作找准定位。综合利用北京市贸促会国际联络资源和信息交流渠道,广泛收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需求、产业政策、营商环境等信息,了解北京市企业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经贸合作的现况及问题,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利用大型活动平台,宣传“一带一路”战略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规划,推介相关优惠政策,调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工商界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参与建设。扩大和强化与沿线国家和经济体商贸机构的互动交流,及时传递最新政策规划、互通贸易发展信息。利用北京市贸促会与各机构达成的备忘录和协议等,整合全市乃至全国贸易支持机构的优势资源,发挥其在国际贸易促进中的积极作用。借势世园会、世界休闲大会、冬奥会、世博会等大型国际活动,展现和发挥首都城市独特的投资环境和市场优势。

二是夯实会员服务,升级商会合作理念,为提升国际合作打牢基础。商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和国际贸易与投资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在与国外工商会机构交流和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到,转变服务理念,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升级服务手段,切实把服务会员企业做实做大,才是北京市贸促会提升国际合作的根本。将帮助企业获得信息与帮助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才能夯实会员基础。打破与友好商会以往单一的信息互换模式,除了彼此共享企业和市场信息、开展调研宣传贸易和投资环境、为本地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法律顾问、选址建议、寻找合作对象等外,进一步升级商会合作理念,从贸易促进、投资促进深入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部,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全阶段、各环节,包括品牌创造、产品或服务设计、国际化战略设计、知识产权等提供更深入、更专业、更个性化的服务,以提升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在海外发展的竞争力。同时,通过商会间的合作,更多地发挥商会组织在协调企业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等方面的优势,以维护企业权益,并帮助企业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

三是灵活运用联络手段,多渠道多层面相结合,为深化国际合作增强动力。一方面,利用全国贸促系统、国际商会会员体系和世界贸易中心城市网络扩展国际联络资源,建立灵活的联系网络和科学长效的联络机制。北京市贸促会被赋予了北京国际商会和北京世贸中心另外两种身份,三种身份都可开发出广泛的联络资源。定期参与国际商会大会、世界贸易中心协会年会、全球展览业协会等国际会议,从建立顶层联络沟通机制到建设企业信息服务网络,通过多形式的沟通交流,建立广泛灵活的联系网络。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整合会展活动、网络服务、投资推介信息三大平台,构建多渠道、多层面的交流合作平台。以北京科博会、文博会等为例,利用展会为载体,将编印出版物、电话沟通、派遣出访团组、接待来访等传统联络途径,与网站群、微信群、微博、电子邮件等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畅通与友好商会间的日常沟通,构建科学长效的联络机制。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京ICP备05001841号-3 中国贸易报©版权所有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