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分享微信微博APP

“非遗”产业促进区域交流与文化融合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谢雷鸣 2018-08-30 10:40: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人而存在的文化形态,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其保护与传承尤为重要。近年来,“非遗”受到广泛重视,“非遗”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格局和背景下,如何为“非遗”插上经济的翅膀推动“非遗”产业化,成为业界颇为关心的问题。

“我从台南竹山镇来,长期从事竹工艺生产,主要是通过打磨废弃的竹材,做出生活化的东西。”怀山石竹艺工坊创办人、竹艺大师黄建达告诉《中国贸易报》记者,竹艺是利用竹子编制成艺术品或者制造成建筑物的一门艺术,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这一产业的发展可促进区域交流与文化融合。

据黄建达介绍,竹山镇为南投五镇之一,地处浊水溪南岸、清水溪东岸,因山丘多竹而得名,以竹制工艺品与红蕃薯及乌龙茶等出名。“这里竹林茂密,许多人以竹为生,我四年前从台北回到竹山镇,创办了怀山石竹艺工坊。” 黄建达说,他想推广家乡的竹艺,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这门技艺。

小小的竹片被他的手赋予了生命。“除了制作竹灯,我还从明清绘画作品中找灵感,节录内容来点缀生活用品,用文化创意使人们的生活更为灵动。” 黄建达说,台湾的手工折扇技艺濒危,他想在拯救这一品类方面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目前,怀山石竹艺工坊的产品行销台北、高雄等大城市。

“为了保证品质,我坚持每个环节都是手工技艺。”黄建达坦言,“非遗”产业要做好极为不易,相关产品在制作时费时费力,产量难以大幅提高,这也使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让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些“玩意儿”表现出浓厚兴趣,有的人反复把玩,甚是欢喜,并不过多计较价格。

他说,由于“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带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以及家族限制,很多工艺至今采用手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形式,因此技艺传承较为困难。为此,黄建达经常抽空为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一代传授技艺,帮助他们领会其中的奥秘。

在竹山镇,竹产业非常兴旺。“我们那里的常住人口仅5、6万,常常连着几条街都是竹工艺商铺,大家爱竹、亲竹,把竹子作为生活必需。”黄建达介绍说,“竹工艺进社区”是当地一大特色,许多人在社区做志愿者,常常相互交流和切磋技艺,共同进步。由于当地老龄化比较严重,管理者鼓励手艺人为社区老人传授技艺,使老人老有所乐。

由于工作的原因,黄建达也经常来大陆参观考察,大陆竹产业和文创产业的发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我在大陆看到绿色产业如此兴盛,十分惊讶,正好有了学习的机会。” 黄建达告诉记者,由于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加上大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热情渐增,台湾的相关产业正在向大陆转移,在福建永安、武夷山等地已形成一定规模。

“台湾许多地方之所以文创产业兴盛,很大程度上是有政策支持。” 黄建达说,“台湾市场规模有限,不可能形成较大的产业链生产方式,这是大陆的优势。”他认为,做强这一产业,还应当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推广力度,推进技艺与艺术结合,在产品设计、产业链打造、加工制造等方面多花心思,把特色产品打造为具有普遍市场价值的产品。


责任编辑:周东洋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京ICP备05001841号-3 中国贸易报©版权所有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