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东洋 2019-02-20 09:14: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智慧社会”。“智慧社会定义上是描绘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历程。比如,目前,我国的网民数量超过8亿,社交媒体仅微信一个平台参与用户数就达10亿,网购人数则超过4亿,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去年超过30万亿元。”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主任汪玉凯近日在顺势·解局——5G时代智慧城市的机遇与挑战论坛上表示,社会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也推动了政务信息化。
汪玉凯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国际贸易形势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政务信息化将助力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即智慧政务将为改善营商环境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比如,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一网同办等相关措施,3000多个政务服务中心,给企业、人们提供的服务模式已改变,对营商环境提升作出重要的贡献。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第46位。“这与中国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仍然不匹配,2019年,国家仍将会把营商环境改善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智慧政务恰恰在这方面应继续发力。”汪玉凯说。
例如,在企业获得许可证时间方面,汪玉凯称,去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全国获取许可证的时间需缩短一半,即从约300天缩短到150天,目前全国范围内,企业获得许可证时间最短的是无锡,缩短到仅40天。因此中国在这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特别是在破解体制和机制的障碍方面。
另外,相关专家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政务信息化应该围绕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力,大力培育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旅游、发展智慧园区。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在政务智慧化下提升效率,进而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海珠区政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大湾区广州琶洲政务服务中心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计划,大力推行市区联动审批服务工作机制,承接主要包括外商企业注册登记业务、涉税事项全国通办、人才绿卡、贸易通关等涉港澳业务。
“2018年,粤港澳三地围绕《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实施过程中具体堵点开展政策设计,更加侧重便利港澳居民在湾区内地创业、居住、学习、就业、商旅的需求,一项项争取政策突破创新、落地。”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煜告诉记者,比如,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可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直接申请项目经费,实现“科研资金过河”;《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正式实施;广深港高铁实现在香港“一地两检”等。
尤其对于改善营商软环境,政务信息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记者了解到,大湾区广州琶洲政务服务中心在24小时“不打烊”服务区,部署了大湾区政务通自助服务终端和智税平台,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为大湾区9市居民提供民生、交通、住房、纳税、社保、气象六大类别跨城通办便民服务。未来,还将通过系统升级、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探索与香港、澳门进行衔接,紧扣港澳人士日常办证需要,分批把与港澳企业和居民密切相关的居住证、入户、交通、教育、税务、通关等更多事项纳入受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