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凡 2019-04-04 09:13:19
前三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技术带动了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当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全球化将何去何从?尽管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对全球化的未来抱着乐观态度。而剑桥大学教授芬巴尔·利夫西却在《后全球化时代:世界制造与全球化的未来》一书中抛出这样的论调:“关于全球化的未来,当前被广为接受的解释是有误导性的,甚至存在错误,这是本书的核心论点。在过去10年中,全球经济的运行模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落伍了。”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还有这一句:“如果我们依然坚持认为继续发展全球化(或者有些人所说的超级全球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选择,那么我们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其严重性可能堪比2008年金融危机,足以让整个世界经济陷入困境。”
芬巴尔·利夫西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名象牙塔里的学者,他还是多个欧洲国家政要、企业家的顾问。从这样权威的身份来看,他抛出这样的观点,并不是胡言乱语,而是向我们发出应当有的提醒:不能再因循守旧了,只有觉察、把握当下的新趋势,才能让世界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他在回顾了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后,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论证他的观点:
首先,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智能机器人代替工人生产的时代将会到来。有预测显示,未来几十年,90%的传统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替代。这会让企业在进行工厂选址时,不再优先考虑劳动力成本,而是以贴近市场端为原则。因此,不少企业会在全球重新规划其工厂的布局。由此,作者发现,在某些国家出台政策的支持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重新回到自己的国家建厂,从而使该国实现制造业回流。
其次,消费者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使得现在的市场已经不再是卖方市场,而是买方市场,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将逐渐成为企业生产商品的标准。因此,企业过去大规模和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将逐步转向定制化、个性化的生产模式。另外,消费者对商品送达的时间也要求越来越短。在这两个因素作用下,企业也必须要考虑工厂如何布局,才能更加靠近市场和消费者。
最后,生态环保因素也将会影响企业工厂的布局。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货物物流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门对门”的运输已经普遍实现,“世界是平的”即将成为现实。但是利夫西却发现,未来由于环保因素,货物运输成本将会越来越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石油等资源的短缺,使得运输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二是节能减排成为了全世界人类共同的任务,在物流运输环节,物流企业会为了达到减排目标而延长运输时间,从而变相地增加了运输成本。这是我们当下所忽略的因素。
在利夫西看来,以上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将是从全球化到区域化再到本地化。当然,作者也表明,他并不支持贸易保护主义,也不是为了否定全球化,而是在这些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思考,即当下的一些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预示着世界制造业将迎来一场颠覆式的变革。作者对电影《星际迷航》中的一个片段印象深刻,联邦星舰企业号舰长只是对着墙上的复制器说出“热伯爵茶”这几个字,一杯泡好的茶就凭空出现了。这预示着什么?制造业将掌控在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可以直接控制、组合原子和分子,短时间制造出自己想要的产品!
最关键的一点是,本书与众多分析全球化的著作所不同,作者并没有将重点放在特朗普的种种行为、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分析上,而是将焦点对准了企业,福特、ZARA、西门子,乃至中国的比亚迪,都被提及。作者对这些企业的一系列行为进行逻辑分析,无疑是给我们观察全球化提供了另一个视角:虽然全球化的未来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影响全球化走向的除了技术与政治等因素之外,还与无数企业的行为息息相关。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正是千千万万企业的决策共同塑造了总体贸易模式与投资流向”,“决定全球经济是否进入后全球化时代的不是宏观经济学家,也不是政治家,而是企业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