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贸易新闻网(中贸网)
主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 主办:中国贸易报社
分享微信微博APP

集体经济搭台 人才产业唱戏——河南一个贫困乡的振兴蝶变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鹏 2020-07-16 10:39:44

  地处平原却连省道都不通,5万人口有1万多人弃家离乡外出谋生,这是河南省叶县龙泉乡脱贫攻坚前的真实写照。作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这个乡在短短数年间,依靠“三大法宝”,为集体经济招商14亿元,调整农业种植结构4万余亩,走出了一条整乡脱贫振兴路。

  集体搭台闯新路

  “全乡只有一个濒临倒闭的鞋底厂。”7年前的一次全县乡镇观摩,因为名字响亮,却各项排名垫底,龙泉乡背上了“龙困浅滩”的戏谑,压得全乡喘不过气。

  脱贫振兴,离不开家底,而乡村家底主要在集体。脱贫攻坚开始后,痛定思痛的龙泉乡组织全乡大讨论,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决定还是要从“家底”出发,把集体经济作为脱贫和振兴的突破口。

  以2017年叶县入选全国第二批集体产权改革试点县为契机,成立1家乡级集体经济总公司、35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整合涉农资金注入集体经济组织。

  在龙泉乡三资办的集体资产清查表上,2017年前,表格上最多的数字就是“0”。全乡35个行政村,超过80%是集体经济空白村。而通过三年培育,截至目前,22个村实现了集体经济分红,年收益超过550万元。

  集体经济搭台,激活农村内生动力。草厂街村争取120万元涉农资金,带动村级自筹100万元,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吸引绿筑菌业公司入驻建起了工厂化食用菌厂。村支部书记李运山说:“除了租金和村民就业,仅入股一项,村集体每年保底收入就有25万元。”

  “跟着集体奔小康”,让龙泉乡的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招商调结构

  “脱贫振兴没有产业不行。”龙泉乡党委书记王志远说,集体经济理清了家底,扫清了农村土地等历史纠纷,产业招商才有平台和活力。

  2019年,外地人霍建相跑了多个县,最终把新扩建的食用菌种植加工基地建在了龙泉乡。一年多时间,霍建相成立的公司带动周边4个村集体入股,建起了80个现代化标准温室,年产各类菌棒800万棒,蔬菜种苗200万株,二期有机化肥厂和食用菌深加工厂投产后,预计带动农户将超过1500户。

  作为从事20多年高效农业的负责人,霍建相深知农业投资的“七寸”,“农业投资需要土地,土地流转涉及众多农户,户企关系最难处理。”而这正是霍建相最终选择龙泉乡的原因,“企业直接对接集体经济组织,少了许多麻烦,而且集体和农民参股,三方形成合力,互利共赢。”

  三年多来,龙泉乡先后规划了食用菌生产、特色种植和制造加工3个产业园区,对接农村集体经济,资源互补节约利用,“大招商”大获丰收,全乡产业结构也快速调整。截至目前,龙泉乡已招引企业41家,包括全县仅有的两家村级出口企业,总投资14亿元,安排就业4000余人;带动全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4万余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60多家。

  人才为本聚活力

  “1万多人外出既是我们的劣势,也是我们的优势。”谋划脱贫振兴前,龙泉乡首先就盯住了“龙泉老乡”。牛肚庄的李翠枝2003年因为非典疫情被阻隔在广东,她干脆在佛山落脚,经过10多年发展,成为一名成功的外贸企业家。

  2018年,乡村两级干部找到李翠枝,想让她返乡投资。觉得“应该为老家做点事情”的李翠枝当年投资数百万元在家乡建起了玩具加工厂。今年初,因为新冠疫情,被阻隔在老家的李翠枝作出“扩大玩具厂规模”的决定。她说,“第一次投资是感情因素的话,追加投资就是看中了当地的发展潜力。”

  从“要我返乡投资”到“我要返乡投资”,人才回归形成一股潮流。十几名龙泉籍木门企业负责人近年先后将企业搬回龙泉,打造出一个“门业园区”;生产出口家具的河南骏辰工贸公司2019年从厦门返迁龙泉乡,随之而来的是18家下游供应商也愿意一起返迁……

  为了留住像霍建相一样的外地人才,龙泉乡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作用。正是在人才政策感召下,霍建相主动把全家都迁到了龙泉乡。

  龙泉乡的振兴蝶变,是叶县近年来大力推动集体经济破题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叶县县委书记古松说,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接力脱贫攻坚,就必须坚持制度自信,充分发挥集体优势,而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责任编辑:葛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静安西街2号楼 | 办公室:8610-84541822 | 编辑部:8610-84541822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502034811    京ICP备05001841号-3 中国贸易报©版权所有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