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14版:时代·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14版            时代·视点
 
今日关注

2011年3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裘皮之都:河北沧州肃宁

来源:中国贸易报  

    ■本报记者 陈拓 胡俊峰

    

    欧罗亚斯、KC皮草、凯撒、皮尔卡丹、卡薇儿,这些品牌都为全世界耳熟能详,但如果这些品牌集中在区区一个县城,也许谁都不会相信。但在河北沧州肃宁县,这些品牌却只是其中一部分。

    肃宁·中国裘皮城坐落于中国北方皮草名镇——河北省肃宁县尚村镇,于2005年兴建,占地20万平方米,整体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于2007年正式运营,与中国北方最大的皮毛交易市场毗邻东西、隔路相望。

    肃宁县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以肃宁为中心,距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大城市车程都不足一个半小时。

    地理位置优越的肃宁有着悠久的皮毛业历史,尚村、留史、大营如三足鼎立,支撑着肃宁的皮毛业。其中尚村的制皮传统源自明末清初,留史稍晚,而大营则可追溯至3000年前的传说。

    在肃宁的皮毛交易现场,很少有人高声侃价。这里大多数皮毛交易商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议价方式——“袖笼交易”,买卖双方将一张皮子覆盖在手上,通过变化手型讨价还价,旁人对交易过程一无所知,只有买卖双方心知肚明。

    尚村皮毛市场历史悠久,闻名中外。

    改革开放以前,皮毛营销只是作为人们谋生糊口的一种手段。依托皮毛市场,尚村镇提出“强皮毛、兴养殖、壮特色”的农业种养结构调整思路,珍皮动物养殖作为重点迅速发展起来。硝染制裘业已成为尚村企业的主导,享誉海内外。

    全镇现有企业184家,全部为股份制或个体民营企业。规模硝染企业6家,年加工貂、貉、狐等各种原皮3600万张,其中华盛硝染厂年加工各种裘皮110万张,在规模、效益、技术等方面,居华北地区首位;皮革服装加工企业3家,年加工生产各种皮衣80万件套,70%销往俄罗斯市场;裘皮服装加工企业12家,其中华斯裘革制品有限公司规模最大,年产值1.3亿元,出口创汇2300万美元,其主要产品黄狼皮褥子和裘皮服装销往英国、美国等三十几个国家;营销企业75家,其中16家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营销范围涉及芬兰、丹麦、韩国、英国、美国等十几个国家。

    留史皮毛集散市场初步形成于清初,几经风雨。

    上世纪80年代,大量农民投身到跑皮毛、搞企业的行列:皮毛货栈、收购站、商行、客栈等发展到240家;制革厂、皮毛加工厂发展到117家,并建成了留史皮毛专业市场。每逢集日,上市皮毛类品种达120多个,约占全国有价值皮毛大类的80%。

    上世纪90年代,经商业部、国家计委批准,在留史建立国家级皮毛批发专业市场,建设了“中国留史皮毛城”,高峰时日上市原皮近20万张。在留史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如“驴皮大王”、“貉皮大王”、“黄狼皮大王”等独具慧眼、造诣颇深的专业人才。

    大营是中国皮毛加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天下裘都”。大营皮毛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为商末丞相比干在此做官时产生,至今已延续发展了3000多年,历久不衰,源远流长。大营皮毛有着辉煌的过去。明朝郑和下西洋,营皮以“皮板柔软、毛眼遂适、色泽协调时尚”而进入欧洲上流社会;清朝道光年间,英、俄、日、荷等10多个国家的客商开始在大营设立货栈。

    悠久的传统只能代表过去,大营制皮业在发展中不断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制、开发和引进力度。大营皮毛生产由仿效制作转为自行设计,由挂靠品牌转为创建品牌,由依靠传统手工转为依靠现代技术,营皮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大营有34家企业拥有了自营出口权,有十几个品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并且吸引了法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品牌在大营加工生产。在国内同行业中,营皮产品的市场份额占到了50%,并远销欧美、东南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达到5000万美元。

    今天的肃宁,正大步进军世界皮毛业,已经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裘皮之都”。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