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家”系列人物之二——北京采桑子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创始人刘立军
“我的创业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平衡的过程”
来源:中国贸易报
刘立军 |
刘立军,北京采桑子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创始人。产业传承文化是刘立军办企业的目标。她通过搜集建立苗族文化标本库,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依靠传统手工技艺增加收入,实现弱势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时,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本报特约记者袁远
2008年底,已经做了五年苗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刘立军,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偶然得知,自己的企业正是现在西方非常流行的社会企业。
这个看似普通的称号,让已走过人生航线50载的刘立军心潮涌动:自己做了5年的苗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工作,带领数千名困苦无助的苗族妇女凭手艺挣钱,还让遥远、绚丽的苗文化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可是,自己的事业就像一个一直站在校园幽暗角落的孩子,从未得到过任何人的认可,鲜花和赞许也从来都和自己无关。
如今,已经“赔”进几百万元身家的刘立军,内心突然敞亮起来,一个大洋彼岸飘过来的“空头衔”,竟赋予了她无穷的信心和归属感,原来,自己是社会企业大家族中的成员,原来,自己做的竟是一份备受推崇的事业!
帮苗寨妇女赚得“第一桶金”
2003年北京的春天,本该是生机勃勃的四月天,非典突然肆虐,在商业一片萧条之际,刘立军暗下决心,要开启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她把事业的起点和终点都订立为——苗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和保护。
为何要选择苗族?刘立军回忆起那个在黔东南山区,用火把和油灯照明的夜晚,穷困的苗家妇女,穿上一身炫彩斑斓的传统服装,如同灰姑娘盛装出现在王子的舞会上,那一刻,整个苗寨的天空仿佛都被她们身上闪闪的银器照亮。身处此地的刘立军亦被这古老的光芒震慑,她想把这份光亮永远点燃下去,并惠及后世子孙……
可当时两手空空的刘立军凭什么做成这么大的事呢?靠自己手里几十万元的存款是远远不够的。从那时起,刘立军就确立了商业和文化结合的模式。在文化的维度,以传统文化保留、传承为核心;在商业的维度,以市场、研发、培训、生产、市场为链条。她不仅要存留丰厚的苗族手工艺文化遗传,还要在现时激活这珍贵的遗存,并带领深谙刺绣、扎染的苗家女人,做出打动现代人的手工艺品。
8年之后的今天,又是一个风沙漫天的早春时节,刘立军像农民一般俯身耕种了8年的事业,获得了令人振奋的“好收成”:一个包括蜡染、苗绣、苗银的苗族手工艺母本收藏体系逐渐形成;2000多名苗寨妇女在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销售中,赚得“第一桶金”;刘立军及其团队设计、生产的手工艺品,成了中央政府馈赠连战、曾荫权及尊贵外宾的民族厚礼……
这个成就,对一个年过半百,操劳、疲惫,眼神都渐渐模糊的女人来说,算是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人生大戏,令许多精力充沛的年轻精英们都深深叹服。
漫漫黑夜里的旗手
回顾8年的创业历程,刘立军最深刻的感受就一个字,难!
苗寨地处高山地区,每一块绣片、每一件银器的收藏,都需要已年过不惑的刘立军,徒步翻越重山,爬上高高的苗寨,有时甚至是手脚并用,刨出一条通往苗家的路.苗族妇女没上过学,做出的手工大小不一,质量粗糙,无法满足现代产品标准化、高质量的要求,每一个新图案的应用,都要经过她竭尽心力的教导才能完成。社会上普遍认为民族类产品,特别是民族旅游产品过于低端,简单的民族图案移植难以吊起现代人的胃口。如何把苗元素融入到时尚现代产品中?刘立军带着她的设计师,苦心孤诣,寻找出路……
24年前,26岁就被借调到知青农场中学教书的刘立军,带着一班比她小不了多少的孩子,像个“小大人”一样,不仅教书教学,还要操持他们的生活。从那时起,她就懂得把最有限的资源做最合理化的分配。而现如今,在她资金局促的社会企业里,问题就不那么容易克服了。开发市场、培训苗女、设计加工产品需要钱,做文化保护、文化研究也需要钱。手里那点钱到底该往哪儿投,真是难倒了这个历经生活坎坷的中年女人。
保护、传承苗族手工文化是刘立军创办企业的初衷,也是企业的灵魂,这一块的投入不能放弃。不花钱打市场、搞设计,产品销不出去,苗族文化也不能“动态传承”,同样实现不了企业发展目标。刘立军对记者说出了她的肺腑之言:“这些年的创业历程,于我,就是一个不断权衡的过程,不断平衡的历程。”柔柔的话语中饱含的力量,令人心惊。
况且,刚开始的几年,刘立军的社会企业尚非主流,举目四盼,孤助无援,她如同漫漫黑夜里的旗手,手握旗帜,却不知该奔向何方!即便如此,刘立军从没想过放弃,“我无法放下,放下了就无法面对她们的眼神。”她指的是那些苗族妇女。这些在最低生活线上喘息的女人,年收入曾经只有三四百元,没有社会地位,亦没有家庭尊严。刘立军原本和他们素昧平生,在和她们的人生轨迹相交之后,她就感到再也放不下她们了。她们是那么信任她,那么依赖她,在她们的眼中,她仿佛拥有超自然的神力,能给这个荒凉的苗寨,能给这些绝望的生灵,带来希望,带来生机。
刘立军一路继续艰难前行,继续把她一分钱掰几半花的才能演绎到极致,也继续俯身耕耘……她说:“有多少水,我就活多少泥,但我不会放弃。”甚至,她还为自己定立了成为“中国传统工艺领域的世界知名品牌”的宏伟愿望。
所幸,刘立军初期的苗族传统工艺调研已告一段落,可以把大部分资金调向生产、开拓市场。同时,社会也越来越理解和支持公益事业,已有若干家国内著名公益基金关注刘立军的事业,并为她奉上了珍贵的创投资金,“增爱”基金会还把唯一一份社会企业创投大奖郑重颁于她,虽然数量并不巨大,但足以感动刘立军,这不仅是经济的援助,亦是精神的鼓舞和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