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会展业结构调整声声急
来源:中国贸易报
■本报记者兰馨
“中国会展业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近日,在南京举行的2011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年会暨中国城市会展(南京)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任兴洲一语道破会展业的成长之痛。
任兴洲指出,中国会展业已成为成长性最快的服务行业。展览、会议、大型节庆活动增长快速。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难题,如经营方式仍为粗放型,会展业结构不尽合理,品牌展会少、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的科学化、合理化、专业化水平仍不高,有竞争力的会展企业发育不足,会展业的专业人才尚欠缺,会展秩序仍待规范,会展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仍很艰巨等。
会展不是助推器
一段时期以来,“会展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各地发展会展业最强有力的理由。但经过“十一五”之后,会展经济并没有成为每个城市的经济引擎,甚至有的城市为了发展会展业,而不切实际地投巨资建展馆。
“不是所有展会都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中国贸促会原会长、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高级顾问俞晓松指出,近年来,很多城市的会展规划中都提到要成为“会展中心城市”,但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成为会展中心。目前,中国展馆建设过于豪华,虽然展馆建设要重视配套设施,但不用豪华,投资过多很难盈利。
俞晓松表示,中国正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会展业也要进行反思,不能盲目追求“又多又大”。“十二五”期间,希望会展业能够找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健康前行。
加强法规、标准建设
近年来,会展业相关法规、标准建设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由于行业协会的缺位,各地出台的法规或标准都只是区域性的,对全国会展业不具有约束性。
商务部商贸服务司副司长王德生介绍说,2011年,商务部将发布《展览会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组展单位经营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等行业标准,希望会展主办单位、展馆和行业协会加强相关标准的宣传和贯彻,以规范行业行为,不断提高办展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要继续推进行业信用、会展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安保反恐机制等建设,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要求》、《规范》在全行业内恐怕不具有执行力。业内更期待具有强制性的规范出台,以管理目前会展业的发展乱象。
会展地位再获提升
对于业内关注的“十二五”期间会展业的发展,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泽炎表示,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民经济共有20个行业门类,95个行业大类,396个行业中类,913个行业小类。其中,会议展览服务业只是913个小行业之一,代码为L7491。显然,913个小行业不可能全部写入国家《五年规划》。而会展业能够写入就说明会展业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即使仅写入一句话也很好。
陈泽炎指出,对于服务业的总体布局,“十一五”规划提的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十二五”规划提的是“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这说明国家对于服务业的发展已从一般性地提出要求和目标,到了需要从营造环境入手进行推动的阶段。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状况也印证了这样的发展路径。论坛期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
长霍建国、北京市贸促会副会长储祥银、浙江省国际会展业协会会长郭牧、上海会展行业协会副会长龚维刚、成都博览事务局局长陈琳等分别从全局或各会展主流城市编制会展业发展规划的过程,印证营造、建设会展环境对城市会展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推动会展企业上市
任兴洲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会展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着力点,应为从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共同提高转变,打造特色化、品牌化。要在经营管理理念、会展产品、运作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方式和政府、行业的管理政策方面加强创新。真正将会展业作为产业来经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参展商和观众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会展企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推进会展企业上市,向海外移植品牌展览会。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为参展商和采购商提供更科学、更便捷的配套服务。从展会形式、经营上加强多元化融合发展,从而增强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会展行业的生态化、低碳化发展。加强区域交流,促进中西部城市会展行业的提升。同时要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引领会展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