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酒类产品冲击市场中酒协提出葡萄酒“双反”调查申请
来源:中国贸易报
■本报记者 舒畅
“经广泛征求会员单位意见之后,我们协会已于近日向国家商务部递交申请,要求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葡萄酒进行‘双反’调查。”中国酒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酒协)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说,“鉴于目前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已经显现出巨大潜力,欧盟向中国大量低价出口葡萄酒,力图抢占市场的意图非常明显。”
中国市场成“肥肉”
根据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博览会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个成年人每年平均消费1.1升葡萄酒。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提高至2升。这与法国的50升和美国的13升相比并不高。但中国人口众多,葡萄酒潜在消费能力巨大,这在许多欧洲葡萄酒生产商的眼中无疑是一块“肥肉”。这些生产商很早就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出口量激增。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自欧盟进口的葡萄酒数量急剧增长,由2008年的35944千升迅速上升至2011年的169114千升,年均增幅达67.71%;其中2升以下包装的葡萄酒产品由34477千升上升至165652千升。与此同时,欧洲产葡萄酒所占中国葡萄酒市场份额也由2008年的约4.94%迅速攀升至14.32%。
仅今年一季度,自欧盟进口葡萄酒数量已达到41698千升,同比增长23.98%;其中2升以下葡萄酒产品进口41191千升,所占中国市场份额上升到14.76%。
据介绍,欧盟是全球最大的葡萄酒产区,每年大约可以生产1600万吨葡萄酒,占全球总产量的69%。
在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葡萄酒博览会上,记者发现参展的企业80%都来自于欧洲,中国企业则踪影难觅。
针对中酒协提出的反补贴调查申请,一位知名国外葡萄酒企业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十分不能理解”。他辩称,欧洲政府对果农减少葡萄园的数量、拔掉葡萄苗,即拔出一颗葡萄树给予补贴,目的是为了控制量价平衡,并不是针对葡萄酒商的出口行为进行补贴。
据中酒协通过公开渠道搜集的证据表明,欧盟为葡萄酒产业提供大量的补贴,这些补贴使中国葡萄酒在同自欧盟进口葡萄酒的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欧盟葡萄酒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出口潜力,其对中国的出口将持续快速增长,对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冲击也将进一步加大。
企业频受冲击
张裕集团市场部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产地土壤、种植环境等因素不同,中国产葡萄酒与意大利、法国产的葡萄酒在品级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最近一段时间,企业也切实感受到来自欧盟进口葡萄酒的冲击。
据了解,除了欧洲产高端红酒逐步抢占中国市场之外,大量欧产低质酒也伴随“流入”。一位不愿具名的葡萄酒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低质酒被国内许多葡萄酒生产厂购进用作原料,勾兑之后在市场上售卖,这几乎成了葡萄酒行业的“潜规则”。
“如果,商务部接受中酒协的申请,开始对欧盟葡萄酒进行‘双反’立案调查,那么,国内将会有许多的葡萄酒生产企业会因失去原料进口商而受到致命打击。”他说。
据中酒协资料显示,商务部近年曾向该协会发函,征求是否“将进口2升及以下包装葡萄酒关税由14%下调至10%,其他葡萄酒关税由20%下调至10%。”
对此,协会从国内葡萄酒行业实际情况出发,分别向工信部、商务部提交了“关于不同意进一步降低进口葡萄酒关税的函”。
“如果降低进口关税,那么欧洲产葡萄酒将进一步蚕食中国葡萄酒市场。”上述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