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强制瘦身迎政策红利
来源:中国贸易报
产能过剩一直是中国钢铁业的老问题,业内预计,国内炼钢产能已经超过10亿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月至9月,中国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5.8738亿吨和7.954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8%和11.7%。其中,9月份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6542万吨和935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和15.5%;粗钢和钢材日均产量分别为218.1万吨和311.8万吨,环比分别增长2%和5.1%。
不过,钢铁业的“强制瘦身时代”已经来临。
不久前,《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五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治理举措,钢铁行业首当其冲。
《意见》称,将会重点推动山东、河北、辽宁、江苏、山西、江西等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分散钢铁产能,推动城市钢厂搬迁,优化产业布局,压缩钢铁产能总量8000万吨以上。
同时,《意见》还指出,要分解落实年度目标,在提前1年完成“十二五”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基础上,通过提高财政奖励标准,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等措施,鼓励地方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2015年年底前再淘汰炼铁产能1500万吨、炼钢产能1500万吨。
而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钢铁产业释放了一些政策红利。在新一轮经济缓慢复苏的周期性阶段,借助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以及稳增长的基调,钢铁企业有望收获新一轮利润点。对此,专家称,只要新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钢铁下游需求得到有效释放,钢厂库存就会得以消化,就能够激活钢企重回强势。
而当前我国有能力保持经济稳定发展,这决定了经济和钢铁供需关系将继续呈现相对稳定的趋势,也意味着钢价不会出现大幅波动。而改革是要挖掘和启动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释放潜在需求。从长远看,这对钢材市场是有利好的。
此外,国际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对中国钢铁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为需求的稳定增长做好准备,在产量上力争低增长。随着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每吨钢铁产量的成本将增加。中国钢铁企业应该更加注重生产工艺的创新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以保持其竞争力。第二,尽量使用自属的原料进行生产,同时在技术和设备上准备使用废钢进行生产。使用自属的原料资源会增加中国钢铁工业的竞争力。未来,钢铁工业的成功将依赖有效的原料上游产业。第三,中国经济的转型将使钢铁行业的下游需求从之前的投资行业转变为消费行业,这需要钢铁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来适应下游需求行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