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诺贝尔:一个名字一生传奇
来源:中国贸易报
![]() |
![]() |
■王洛
每年的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一天,瑞典斯德哥尔摩名流云集,国王将出席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获奖科学家与文学家也将发表精彩的获奖演说。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不仅是文明的盛大仪式,也是对人类灵魂的升华。在这一天,人们总会想起一个名字、一段传奇。
发明家的一生
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出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幼年的诺贝尔一直生活在病弱的阴影中,学校生活仅止于小学。1842年,诺贝尔随家人到彼得堡生活,父亲给三兄弟在家里办了一个学校。在家庭学校内,对诺贝尔理科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师齐宁,他是俄国当时最著名的化学家。
1850年,诺贝尔17岁时,父亲为了家族事业的发展,决定送诺贝尔到欧洲各国和美国去见见世面,同时考察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机械、化工方面的现状和进展。直至21岁时,诺贝尔才回到彼得堡。这期间,他开始接触硝化甘油炸药的制造技术。1863年,诺贝尔返回瑞典,与父亲及弟弟共同研制炸药,因意外发生爆炸炸毁工厂,弟弟去世。政府禁止他们再进行试验,他因此一度把实验室设在了斯德哥尔摩市外马拉湖的一艘驳船上。
1866年秋的一天,雷酸汞的爆炸试验成功了,它即是今天用途广泛的雷管。此后,诺贝尔在炸药方面的一系列发明使他成为“现代炸药之父”。
诺贝尔于1891年因法国政府的排斥被迫移居意大利的圣雷莫,这时他已58岁。到1896年病逝于圣雷莫的6年间,诺贝尔不断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新发明,涉及到化工、机械、电气、医疗等领域。据他的助手索尔曼所作的不完全统计,诺贝尔一生所获得的专利为351项。
一手打造工业帝国
诺贝尔曾说他不喜欢经商,厌恶那些尔虞我诈的商务纠纷。他说与其进那些商务仲裁所,不如进他的技术实验室。但他确实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生前在各国创建的诺贝尔分公司,可以说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
诺贝尔打造其工业帝国的第一步是在一艘废弃在马拉湖畔的平底驳船上迈出的。1863年10月14日,诺贝尔在瑞典获得硝化甘油引爆物的专利后,想立即建厂投产。由于市政当局的禁令,他在市区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厂址,只好在“船上化工厂”着手投产。此后,诺贝尔在瑞典开办过4家工厂。
1865年,诺贝尔在德国汉堡开设了德国的诺贝尔公司,1873年至1891年迁居法国期间,法国诺贝尔公司所属的工厂开办到7家,英国的诺贝尔公司所属的工厂曾发展到8家:到19世纪70年代,诺贝尔已成工业巨富。他委托大哥在芬兰和俄国开办了化工厂,还投资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后者曾是诺贝尔巨额资产的重要财源之一。
后来,各国的公司和工厂被改组为两个国际托拉斯:英德托拉斯和拉丁托拉斯。从1886年到1896年的10年间,诺贝尔跨国公司已遍及21个国家,拥有90余座工厂,雇工多达万余人,到了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诺贝尔跨国公司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
幻灭的诗人梦
诺贝尔在少年时代深受英国诗人雪莱的影响,并因此做过想当诗人的“雪莱梦”。成年之后,尽管由于技术发明与商务发展两方面的事务极为繁忙,业余时间很少,诺贝尔对文学的爱好却始终如一。可以说,文学与科学是诺贝尔的两大精神支柱。
诺贝尔不仅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而且也曾尝试过进行文学创作。他写过诗,《一则谜语》就是他的一首自传体式的长诗。晚年他开始创作小说,1861年写的《在最明亮的非洲》、1862年写的《姊妹们》,这两部作品抒发了他对社会改革的观点,1895年写的喜剧《杆菌发明专利权》,则对现实持批评态度,作品充满了挖苦和讥讽。
他唯一的一部正式出版的戏剧作品,是写于1895年的《复仇的女神》。这部悲剧在巴黎出版时,诺贝尔已经永辞人世。他的家族成员们认为,像这么一部可怜的剧作,不能给一位伟人带来荣誉,因此只留下3本保存,其余的全部销毁。这个家族的决定也许是对的,因为,诺贝尔在年轻时表现出来的诗人气质,已经在漫长的发明家和大企业主的一点儿也不浪漫的岁月中消失了。
孤独中离世
1896年11月28日,诺贝尔跌倒在他的书房内,仆人见状,立即把他抬上二楼的卧室。当请来的医生赶到时,诺贝尔的大脑已局部坏死。他除了能用母语瑞典语嘟嘟哝哝讲一些话之外,已完全不能用他熟悉的法语和意大利语讲话。在场的助手、医生和仆人全都是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他们除了听懂了“电报”这个单词之外,谁也听不懂他的临终遗言。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因脑溢血与世长辞,终年63岁。
诺贝尔临终时,没有一个亲友在身边,甚至连他喜欢的助手索尔曼也远在瑞典。恰如他生前所担心的:“在我临终时,也许没有一个亲友在我身边替我合上眼皮,在我耳边最后说一句安慰我的话。”
一代科技巨星,就这样在世纪之末的星空陨落了。如此孤独离世,也是因为诺贝尔的爱情生活简直就是一场悲剧。诺贝尔生前,人们对他常有“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之说。曾有3位女性进入他的生活,但一个早逝、一个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他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所以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永不谢幕的精彩
诺贝尔一生在死神的威胁下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动力,在讲述自己一生的科学技术成就时他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本文作者生于1833年10月21日,他的学问从家庭教师处得来,从没有进过高等学校。他特别致力于应用化学的研究,生平所发明的炸药有:猛炸药、无烟火药、‘巴立斯梯’或称C89号,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学会、伦敦的皇家学会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师学会。1880年得瑞典国王创议颁发的科学勋章,又得到法国大勋章。”
诺贝尔不愿意写传记,他认为不会有人去读那些关于一个人的文章。当有人要诺贝尔写自传时,他明确反对。他说他的自传,三言两语足矣:“下面的记载,依我看是最漂亮的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当他呱呱坠地时,他那可怜的生命,本可断送于一位仁慈的医生之手。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清洁,从不累及他人。主要的过失:没有家庭,缺乏欢乐精神和良好胃口。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请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恶:不祭拜财神。生平重要事件:无。”
当然,最好的传记,是永不谢幕的精彩:诺贝尔奖。在去世前的一年,也就是1895年,诺贝尔立下遗嘱,将其财产的大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5种奖金(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增设经济学奖金),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作出最大贡献的学者。从1901年开始,奖金在每年诺贝尔逝世时间12月10日下午4点半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