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高地·重庆扬帆远航》大型系列报道之二十
磨砺之作:重庆口岸的完美亮剑
来源:中国贸易报
■本报记者 郭辉
今年年初,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服务贸易作为开放的重点”,并将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方式纳入全市25项重点改革专项之一,吹响了重庆服务贸易及口岸经济发展的号角。“重庆口岸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为,口岸经济的打造已经不仅是重庆的自身发展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重庆将在区域合作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战略意图的实现贡献力量。”重庆市口岸办副主任王济光表示。
铁路口岸,拉近了重庆与世界的距离
近年来,在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谋篇布局中,重庆抓住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培育电子制造业等新增长点,产业结构从汽摩产业“一枝独秀”到如今电子和汽车双轮驱动,装备、化医、材料、能源等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目前,重庆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之一,全球每4台电脑中就有一台“重庆制造”,成为渝新欧国际铁路班列的主要货源。重庆以口岸发展促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能力越来越明显。
重庆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又一重大开放功能平台。今年8月,搭载80辆进口整车的渝新欧班列从德国杜伊斯堡市启程,经过半个月时间,已抵达重庆整车进口口岸—团结村中心站。渝新欧进口整车班列的成功开行,不仅优化了重庆市高端进口车消费环境,也为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常态运行提供了大宗回程货源支撑。这种以整车进口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回程货源组织,优化运行调度,提高通关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方式,使得口岸的功能更为丰富。
便捷的物流大通道,助推重庆成为内陆开放高地。“重庆制造”笔记本电脑、摩托车、汽车以及“四川制造”、“贵州制造”在这里集结并加速奔向全球市场,推动了重庆市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电子口岸,夯实西部流量经济基础
两年前,重庆市政府就出台了《重庆电子口岸建设总体规划》,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搭建起网络硬件平台,开发并上线运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渝深快线区域联动、铁路口岸通关辅助系统等8个应用项目。“年内将达到15个项目,完成地方政府‘十二五’期间电子口岸建设规划的内容”,王济光说。到2015年将开发并上线运行26个应用项目,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供平台保障。
在重庆市政府口岸管理办公室,王济光还为我们提供了一张电子口岸功能表,上面标注着目前已实现的功能。有网上电子报关;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系统;保税仓电子账册系统;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长江多式联运;重庆市辖五个集装箱港区货物查验、放行系统;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系统;重庆口岸信息资源的集并、分发等。
立体的口岸开放体系,助力重庆领跑未来口岸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长期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是外商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王济光为我们展示了未来重庆市口岸建设的宏伟蓝图:新开万州机场、巫山机场等航空口岸;新开一批沿江水运口岸、公路口岸和特定商品指定口岸。到2020年,重庆口岸及具有口岸功能的作业区域,将达到25个,较现在增长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