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亮跨界“豪赌”现代农业
率先打造自营生鲜农产品生态全产业链
来源:中国贸易报
![]() |
![]() |
![]() |
![]() |
![]() |
![]() |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范丽敏
编者按:
近日,一向低调的海亮集团突然对外宣布,其旗下农业企业——海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式启用农业食品品牌“明康汇”,经过近3年布局的公司自产农产品也于去年年底正式在自己建立的专卖店上市销售。
作为一家以铜加工起家的民营企业,海亮集团一向保持低调行事风格,较少为外界关注。在浙江本地,广为人知的也并非其主业铜加工,而是基础教育。
这家习惯低调的民企,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被世人以放大镜反复审视:一家与农业毫不相干的企业为何要投巨资进军农业?到底有没有能力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农产品品牌?他们又将如何改变农业的现状与未来?
近来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仿佛一夜之间,中国的企业家、留学生等,忽然开始重新做起农民。
出生于西施家乡浙江诸暨的农民,海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冯海良也重新干起了老本行。
不过,22年的奋斗,决定了这个新农民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农民有着截然不同之处:冯海良历时3年、斥资30亿元,实现了被行业专家视为“天方夜潭”式的梦想——从种植、饲养、加工到物流,再到终端销售,最后到追溯追踪,所有的工序都由其属下公司完成。
“触电”农业 源于旗下学校师生吃不到安全食品
“进军现代农业,不是我们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反复的考量。这既是海亮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海亮转型升级的需要。”在海亮集团总部日前召开的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暨明康汇健康食品集团诚信协议大会上,冯海良表示。
冯海良说,他深知搞现代农业风险很大,一是现在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二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无论哪一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前功尽弃。
然而,海亮集团还是决定于2011年进军现代农业。
“当时,为了解决集团旗下教育集团1.6万中小学生和教师的食品安全问题,准备在集团所在地的诸暨市找土地自己养猪、种蔬菜,最终未能找到一块合适的耕地。”冯海良说。
这让冯海良很伤心。同时,也让他意识到,这里面有很大的商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作为一家以诚信为立足之本的民营企业,我们始终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公器,对世界负有责任。”冯海良认为,因此,海亮生态农业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为己任,致力于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健康的有机产品和服务,实现动植物、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和谐统一。
另外一个重要背景是,城镇化改革盘活了农村的土地资源、推动了传统农业的转型,但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瓶颈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领域吸引了众多资本。
这造就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仿佛一夜之间,中国的企业家,忽然开始重新做起农民。
自产自销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布局3年之后,明康汇农业已经先期寻找并建设了22个种植、养殖基地,包括黑龙江、云南等地,它们成为全产业链上游最为重要的构成。
对于基地的选择,海亮有严格的要求。冯海良介绍说,在选择新基地时,要求基地及周边3公里范围内,10年内不存在化工厂、造纸厂、专业养殖场、矿场、垃圾处理厂等污染源;新基地的土壤,过去10年内未使用过六六六、滴滴涕等禁用、高残留农药等等。
对于选择基地,明康汇生态农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徐冉博士称“这是最为艰难的一个过程”。3年间,整个团队踏遍全国30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都反映到了一张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地图上,上面用红旗磁石贴满了他们的累累战绩。
明康汇农业版图的真正壮观程度,只有到基地才可以窥其一二。以明康汇种植基地江西高安为例,该基地土壤天然富硒,大棚专业化育苗,目前已有2.3万亩土地成功流转。此外,内蒙古兴安盟、北京延庆、陕西澄城、浙江(仙居、安吉、丽水、余杭)、福建尤溪、广东(海丰、高州)、云南泸西、甘肃张掖等,均被海亮收入囊中。
“即便如此,我们还将以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为粮油、饲料的主要种植和禽畜养殖基地,在全国特色农产品地区建立100个以上优质单品农产品基地,以及二类水质标准以上的特大型湖泊水库建立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同时,还将规划建设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会议及展示推广为主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冯海良说。
然而,受环境、耕地政策等影响,明康汇在境内寻找土地变得越来越困难,他们已经将触角伸向了国外。去年年底,明康汇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收购了91.5万亩的2个牧场。此外,还有7个牧场的收购正在谈判。
从一开始,冯海良的目标就是全产业链。因此,海亮还将配套建设有机饲料、有机肥料加工厂,食品的初加工、深加工中心及大型的仓储配送中心,并建设自有的安全、健康、生态食品专卖店和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自己生产、自己加工、自己储运、自己销售的全封闭、内循环、可追溯的全过程安全健康产品质量管理。
冯海良表示,目前,海亮对农业的投入已经超过30亿元,创建了明康汇品牌,初步建成的种植、养殖基地达到22个。到2015年,海亮将在生态农业投资120亿元至150亿元,努力成为中国生态农业全产业链第一品牌;到2020年,生态农业投资及资产规模达到400亿元至450亿元,成为世界知名的生态农业品牌。
以诚信为基石 建立最严格的农业食品诚信体系
“当前中国,由于一些不法的商人、企业在利益驱动下,随意践踏诚信,置消费者健康而不顾,漠视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在农业生产中违禁使用农药、兽药和生长激素,食品加工中滥用添加剂、使用劣质原料、产品销售过程中随意篡改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导致了各种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冯海良说,为此,海亮以诚信为基石,正在建立中国农业食品行业中最严格的诚信体系。
据明康汇生态农业负责人汪鸣介绍,一方面,他们出台了《员工诚信守则》,与明康汇全体员工签订诚信协议,约束员工不诚信行为,并在公司官网设立诚信曝光台,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在海亮集团、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明康汇健康食品集团分别设立诚信监察室,专门对公司违背诚信行为,多渠道监督、检查、处理,同时受理消费者投诉。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动诚信体系落地,构建行业从业者诚信守法的外部约束机制,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文化驱动的长效管理机制。”海亮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监汪洋表示,其中,诚信协议的签署不仅限于旗下明康汇农业与食品集团,未来还将逐步推广到其他产业。
事实上,海亮是浙江省首家推出“失信赔偿”的民营企业。为了让合作伙伴放心,同时严格约束自己,早在2002年,海亮集团就在各地分公司门口树起一块醒目的承诺牌并明示:凡与本公司发生的各种经济往来,保证按合同约定或口头承诺的时间支付款项执行。否则,海亮将以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的10倍赔偿受损客户。
冯海良称,他们并不期望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暨明康汇健康食品集团诚信协议大会仅仅成为一场形大于实的作秀。而是希望能够真正规范员工的行为准则,作为他们一切行动的基石,贯穿于农业产业链的起始与终端——从自净开始,直到净化整个行业。
建立追溯体系 护卫“舌尖上的安全”
“产于明康汇海丰基地海丰县平东镇双墩村,在地上生长时间共91天,大棚种植,12月24日采摘,施过10批次肥料;最近一次用药安全间隔期5天(规定安全间隔期3天);12月24日装入冷藏车运到上海金山基地仓库,12月27日运到浙江诸暨店……”
这是本报记者去年年底在浙江诸暨明康汇生鲜食品专卖店里扫描一批紫长茄二维码时获得的信息。
记者在专卖店里发现,来自广东海丰的胡萝卜、浙江仙居的草莓、湖北丹江口的青虾、安徽明光的土猪肉等果蔬鱼肉,放置得井井有条。这些摆在货架上的所有生鲜农产品,全部来自海亮集团自建的种养殖基地。只要用手机扫了一下包装上印着的二维码,就可以查到所购生鲜产品的“生命历程”。
这就是海亮集团护卫“舌尖上的安全”的又一砝码——农产品全程追溯体系。
在冯海良看来,消费者在购买生鲜产品时,很难获得真实、全面的产品信息,诸如水果、蔬菜的产地、种植模式、是否使用有毒农药、是否达到安全间隔期采收、是否使用激素,等等;畜禽的养殖模式、生长周期、是否违规用药、是否达到休药期,等等;水产的产地、水质情况、是投饵养殖、人放天养还是野生,等等。这些信息不透明,极易诱发食品安全问题。
“为此,明康汇建立了堪称国内最为详尽的农产品追溯体系。”海亮集团首席信息官丘立涛介绍称,明康汇披露信息覆盖鱼类、肉类、蔬菜等自产全品类生鲜,涵盖产地信息、种养方式、用药标准、最后一次用药信息、检测报告等多个环节,以告知公众,便于监督。
在海亮集团建立的22个基地,处处可见海亮打造的全程可追溯系统。以安徽明光生态养殖基地为例,他们使用的是明康汇农业集团统一联网运作的青花瓷管理系统。该系统依托网络通讯、系统集成及数据库应用等技术,实现了对生猪整个产业链中从饲料、养殖、防疫、屠宰、加工、储存、运输,一直到终端消费的每个环节进行全程记录,并可以向上游或下游追溯查询。
“建立这样一套农产品追溯系统,可以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冯海良说。
此外,明康汇在全程冷链物流、质量监管体系、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均豪掷重金,海亮内部称之为“两大体系,八项措施”,只是为了护卫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