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7版:禅修茶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7版            禅修茶道
 
今日关注

2015年1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禅修茶道传承谱系

来源:中国贸易报  

    十二道禅茶修心工序

    1.燃灯焚香参禅咏茶

    2.煮水候汤法海潮音

    3.洗杯烫盏荡涤尘垢

    4.赏茶投茶拈花一笑

    5.观色闻香色香密圆

    6.冲水洗茶放下桎梏

    7.静心泡茶涵盖乾坤

    8.随缘分茶分享慈悲

    9.香凝茗露普皆供养

    10.小酌慢饮品味参禅

    11.谢茶相约善缘绵长

    12.禅茶一味法性一如

    走进禅修茶道第三天

    清晨,伴随着洪亮的晨钟,禅修茶道第三天的课程也由此缓缓拉开帷幕。

    早晨四点半,教授师妙融教大家学习了禅修茶道十二道工序的最后两道,学员们至此学习了禅修茶道的全部工序。练习结束后学员们踊跃地做学习分享,其中有一位来自深圳的吉奎学长全家四口都学习了禅修茶道,可以说是禅修茶道的典范家庭。

    吉奎学长分享到:“学习禅修茶道之前我没有什么感觉,一学可不得了,喜欢得了不得!禅修茶道让我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学佛,也理解了仁炟法师说的那句话:‘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的含义。很多经书里不明白的道理,在练习禅茶的过程中慢慢都明白了。同时得到师父亲授的心法,真的非常欢喜与受用!”

    本期禅修茶道讲习班是第一次在寺院举办,且人数最多,期间恰逢阿弥陀佛圣诞七天法会,殊胜至极。上午10时,学员与法师们在大雄宝殿前合影留念,留下珍贵的画面。

    下午,大家例行演练后,教授师妙融给大家普及了一堂绿茶、红茶的品鉴课,为大家介绍了两大茶类的产地、制作工艺和功效。尔后,法师们和学员们互相品茗,以茶交友,以茶品心。

    这是为期五天的课程中内容最丰富的一天,大家在欢喜中,忘记了前两天的忙碌和困乏,结束了一天的学习收获满满。

    茶文化在中国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佛教把禅文化带入中国亦近两千年。禅与茶历经一千多年的交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参禅和品茶”、“禅修与茶道”相结合的禅茶文化,并依靠历代禅宗祖师代代相传。因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其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亦是历代禅僧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过程。

    如:百丈怀海禅师(720—814),唐代僧人,禅宗马祖道一大师法嗣。师徒二人建立了禅宗丛林(寺院)的管理规范,对中国佛教禅宗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史称“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流传至今的《敕修百丈清规》,对佛教禅宗寺院的茶礼茶仪做了严谨、细致的规范。

    赵州从谂禅师(778~897),唐代僧人,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80岁时行脚至赵州,传禅40年,僧俗共仰,人称“赵州古佛”。他以“吃茶去”接引四方学人,不仅启悟了当时许多禅僧,而且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历久弥新。

    禅宗传至六祖惠能后,发展成五个流派,即五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沩仰宗。临济宗到北宋中期又分成两派:黄龙慧南的黄龙派,杨岐方会的杨岐派。

    临济宗杨岐派在北宋初出了圆悟克勤禅师,其对禅茶文化影响巨大。圆悟克勤禅师(1063-1135),临济宗杨歧派代表人物。著作《碧岩录》堪称经典,被称为“禅门第一书”。其法语“禅茶一味”影响至今,深入人心。他为日本弟子虎丘绍隆写的“印可状”,被日本茶道界尊为最高宝物。

    虚云禅师,是我国近代禅宗第一高僧,一人传承禅门五宗(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坐历“四朝五帝”,历经“九磨十难”,终成救世心愿,堪称人天楷模。其十四首禅茶诗富含禅修茶道之妙。

    能行禅师,早年在虚云禅师座下受具足戒,接本焕禅师(禅宗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传法,为禅宗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主张“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弘传大悲甘露禅茶。

    仁炟法师,山东省博山正觉寺住持。仁炟法师接能行禅师传法,为临济宗第四十六代传人。仁炟法师传承禅宗参禅悟道的修心方法,以丛林茶礼为基础,参考《禅林备用清规》、《百丈清规》,发掘、整理而成“禅修茶道”。主张“冲茶旨在禅法,工夫为明自性”。           (妙融)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