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大船 从这里寻找方向
来源:中国贸易报
引言:在全球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后最复杂、最不确定前景的新阶段,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将怎样影响世界?中国还能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纷纷扰扰的“唱衰论”,中国经济以年均8%以上的速度持续稳定增长30多年,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抹亮色”。然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放缓引来不少质疑,“崩溃论”、“悬崖论”甚嚣尘上。被视为“观察中国走向之窗”的全国两会已经开幕,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站上北京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发布他任内的第二份政府成绩单。人们将从中解读:政府主管部门是如何带领中国经济这艘大船艰难前行的;在2015年,他们又将如何掌控可能比2014年更加严峻的经济局面。
央行一出手 就知有没有
在中国各大部委的掌门人中,央行行长不一定是最有权力的,但一定是最受关注的。这个神秘机构坐落于象征权力的长安街和象征财富的金融街交界路口,拥有超过5万亿美元的总资产、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资产,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大央行。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中国央行手里的“美元”可能比美联储还多(在2013年6月之前中国央行的外汇储备一直高于美联储的总资产)。
作为技术官僚的代表,现年67岁的周小川已经掌舵央行12年。李克强政府上台以来,周小川和他的央行系统依旧维持着一直以来的低调风格,很少在公共场合阐释或探讨央行的政策取向。愈是如此,市场对其一言一行愈是关注,对其难得的公开表态更是字斟句酌,生怕漏掉或误解中国金融政策掌门人释放的信号。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将是经济重新启动的关键,没有充裕流动性支持,增长将更加艰难。
从过去的一年来看,国务院和央行只是对经济增速下行的容忍度有所提高,而并没有袖手旁观。就在两会开幕前的上周末,中国央行再度祭出了降息方法。由于春节假期工作日调整的影响,这次降息的宣告时间被放在了周六,这使得全球出资者一度感到措手不及。而往后的数据则显示,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继续表现疲软,这再度凸显了经济的困境,和进一步采取宽松政策的必要性。
而央行的降息行为也标志着其已进一步跻身全球“宽松沙龙”行列,此后,央行或许再度下调准备金率。中国经济在年内还面对着来自外部市场的严峻挑战,美联储加息在即的状况意味着全球出资者资金或许会进一步从高收益的发展中国家回流到美国本乡,这使得中国央行仍需格外注重外资流出的状况。而对于中国央行的政策举动及前景,美国财务部前官员特鲁曼也指出,在此前面对的经济过热与通胀疑问已被经济失速和通缩预期替代的状况下,中国央行的政策取向也已与全球其他主要央行趋同。
两会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副行长易纲3日下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民币不会进入贬值大军,因为从基本面看,中国仍具备维持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的基础。
易纲所指基本面包括,中国经济增速虽然进入新常态,但总体仍属于中高速增长,且贸易仍有比较大的顺差,市场资产配置安排也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基础。
另外,易纲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可兑换都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加力又增效 财政避悬崖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所以,除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两会期间可能涉及的财政改革也备受关注。英国路透社称,由于中国地方政府面临着债务问题,此次两会期间,中国也需要就实行财政改革提供可行方案。
路透社援引澳新银行经济学家的观点认为,如果地方政府的融资缺口不能得到有效管理,政府投资可能会受到影响,并有可能将GDP增速拉至比预计更低的水平。而为整顿国内财政,新的《预算法》将会禁止地方政府为法律规定之外的单位以及个人债务提供担保,此前,这种做法曾帮助地方以政府的名义从银行举借了大量的贷款。
长期来看,财税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提高全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为未来国家经济的健康增长打下基础。当下稳增长压力下,财政部2015年必将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在资金上为“一带一路”战略、新型城镇化、基建等保驾护航。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已有多个省份发布稳增长策略,诸多稳增长的省份都表示将更多运用财政政策,以此为杠杆撬动民间资金。在中央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数量有限。在此情况下,财政资金、土地等资源向省级政府集聚,地方政府更多地通过财政补贴或者贴息的方式,撬动企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表态“适当加大力度”,预计2015年财政赤字率将适度调高,财政支出将继续加码。另外,通过财税改革,提高收入较低的群体的可支配收入,会形成一个收入增加、消费扩大继而促进就业和收入继续增加,再促进消费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有助于民众消费,如楼继伟所说,养老保险改革已经不能再拖。
两会声音:
3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房产税出台目前尚无明确时间表。
朱光耀表示,经过了上海、重庆等地试点后,房产税还在研究中,出台将会充分听取民意,但目前尚无明确时间表。
此外,朱光耀还谈到,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亚投行倡议得到了周边国家,乃至世界范围的广泛支持。亚投行建立需要各成员体遵循本国或本地区法律,通过相关议程,2015年一定能够建立。
发展求质量 投资稳下来
2014年中国GDP增长7.4%,增速创24年来新低。为了防止经济失速,同时实现在增长中求转型调结构,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去年一直强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据统计,2014年10月至12月期间,国家发改委批复基建项目总投资额度已达1.4万亿元。种种迹象显示,依靠批复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发改委又回来了。
与发改委大量批复基建类投资项目相吻合的是,地方政府主要也以稳投资为主,铁路、公路、基础设施、保障房是各地的主要投资项目。和以往地方政府高调宣布投资额不同,此次仅有黑龙江和河北两省公布了投资额,两地的投资额合计超过万亿元。
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消费都不能承担起短期稳增长的任务,只有投资可以。在短期内,投资仍对维持经济增速有着重要作用。不过,过去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在高强度大规模建设后,原有投资领域应该全面减速,转而寻找新的投资空间。
网络通讯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推动公共网络和智能终端建设,云时代的智慧城市将是国家公共设施的投资热点。随着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投资将成为2015年社会公共产品质和量的保障。其他诸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待开发程度仍较高的领域,也将成为稳投资的主要方向。
“另外就是环境领域,过去是投资短板,现在成了投资热点,比如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城市上下水、雨水等管网、土壤环境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等。”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文一波表示。
环境保护和改善将成为社会公共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2015年是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环保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伴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不断深入推进、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政府在大气、水和土壤防治上大约将陆续投资6万亿元,环保产业将是2015年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两会声音:
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北京会见媒体时表示,已与国家发改委就国家“十三五”规划进行了商讨并提交了议题。他表示,香港希望发展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连同金融和航运业。他又表示,随着国家地位的提高,香港作为国家的一份子在航运等竞争中占有优势,而同时香港在法治环境上又有独特的优势,香港不仅可以成为海运和贸易中心,同时也可以成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
开放大格局 外贸新台阶
经济新常态下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仍将是今年两会上的财经热词。在再次降息之后,稳增长的后续政策仍有较多选择,包括降准、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而区域发展方面的“一带一路”、京津冀等相关规划,重大改革方面的国资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等多项政策有望在两会后发布。
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实现平稳发展,第一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外贸转方式、调结构呈现出新亮点,贸易与投资互动趋势更加明显,创新驱动正在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动力,“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空间广阔,国内进口需求潜力大,为2015年外贸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指出,全国商务系统要充分认识外贸发展面临的这些新机遇新变化,切实增强做好2015年外贸工作的信心。
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
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在1400亿美元左右,大约高出利用外资2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开始实现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角色转变。资本输出时代,对外投资将和对外贸易结合在一起,中国在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也将进行商品输出,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输出搭配将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来实现。
在传统的区域贸易合作方面,挖掘区域贸易新增长点。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优势产品对沿线国家出口,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通过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出口。
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抓住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统筹谋划陆上、海上、航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推进亚欧大陆桥、新亚欧大陆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骨干通道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
两会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张恩迪建议,有关部门可着手收集整理相关名单,包括海外华侨华商华人、侨眷、归侨和归国人员。在资源库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的联系网络,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鼓励国内商会、协会组织走出国门,拜会华人商会、协会组织,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础。在工程招标、贸易等方面,要注重吸纳一定比例的所在国企业如华商企业参与,发挥其语言、文化优势,避免单打独斗。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也可以大力引进华商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