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调查”系列报道之三
释放信用红利尚需时日
来源:中国贸易报
■本报记者 陶海青
在进行“信用调查”系列采访的过程中,每当记者问及企业是否获得过信用红利时,有的民营企业不以为然地反问:“信用红利,政府发布过吗?我怎么不知道?”
但也有企业主管很肯定地说:“获得过。”正如北京天诺鸿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飞虎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所言:“因为诚信经营,现在许多客户都是回头客。去年,由老客户所创造的利润占到总销售利润的70%,这就是信用带来的红利。”
在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刘东华看来,如今国内企业有两大红利,一是创新红利,另一个是信用红利。对于信用红利,大家只看到了暂时“成本”。事实上,信用的价值一定会越来越高,谁愿意提前付出有效成本,谁就一定能获得红利。
自贸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从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负面清单、金融创新等制度引发关注,但也有人对“放得开”,能否“管得住”表示担忧。
为此,信用体系建设成为自贸试验区6项制度创新监管的重点内容,自贸试验区加快建设以信用信息记录、信用信息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等信用监管体制运行为重点的信用体系建设,并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措施。
在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会长郑少华看来,企业的不诚信行为光靠行政处罚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事先防范、有效执行。比如,最高院出台的关于“老赖”限制高消费的司法解释等,都是让不诚信者寸步难行的有力法律保障,在自贸试验区一样可以被充分运用。
众所周知,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信用制度建设的核心是企业经营自律,提升企业的自我管理能力。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相关人士说,在自贸试验区内有信用的企业有望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即在贸易便利化领域享有更便捷的服务。
外企最受信赖
在很多人看来,外企已经享受到“信用红利”,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最受信赖的企业,而民营企业的口碑较差。
据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分析,早期进入中国的外商企业大多来自信用体系健全的国家,这些企业为了商业战略考虑大多诚信经营,主动遵守中国法律,所以留给国人的印象比较好。
由此,这些外企获得了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这种“信用金牌”曾经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大获“红利”。从汽车召回就可看到“信用经济”的威力。去年3月,通用汽车因为点火开关装置有问题,被大规模召回。据一份研究报告分析,通用公司此次对受到影响的消费者的赔偿金可能为10亿美元至15亿美元,与此同时,可能也要向联邦政府缴纳10亿美元的罚金。通常,许多跨国公司都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产品的召回问题,一旦发现问题产品,便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召回,并给消费者以赔偿。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汽车维修配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魏同伟认为,施行和完善问题产品召回制度,被认为是树立企业诚信的重要举措。这很值得国内企业学习。然而,如果外企出现了失信行为,消费者将难以接受,曾经的“红利”瞬间就变成了“代价”。
“在没有付出诚信成本前当然看不到信用红利,只有主动为诚信买单,才能享受到丰厚的红利回报,企业家千万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当然,这是社会信用健全的结果。”内蒙古信用商会会长张文清说。
信用红利效应将价值20万亿元
去年,《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草案)》颁布,要求企业即时公布股东出资、股权变更等信用信息,有关部门要对公示信息进行抽查。设立经营异常企业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对不按时公示或隐瞒情况、弄虚作假的企业采取信用约束措施,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更多的企业呼吁,政府在大力发布企业“黑榜”的同时,也要着力推进“红榜”建设。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守信企业在办理行政审批、审核、贷款、科研立项、外贸、商标注册等各种证明和备案手续,参与招标投标,争取技改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便利和支持,建立长效保护和激励机制。
北京嘉恒汇通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孟凡玉认为,建立企业信用调查评级制度、奖励守信者、惩罚失信者的机制迫在眉睫。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将激发市场活力和信用资源供给,重新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就是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的信用红利。
张文清预言,诚信是经济发展的基石,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完善,由诚信红利所释放的效应价值将不止10万亿元,甚至达到20万亿元,这一大笔红利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再一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