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1版:经贸要闻 4下一版
第A1版            经贸要闻
 
今日关注

2015年4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日关系回暖 民间经贸往来加强

来源:中国贸易报  

    ■本报记者  陶海青

    4月1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河野洋平和他率领的日本经济界大型代表团。

    李克强表示,当前,中日关系仍然面临困难,同时双方也有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中日互为近邻,同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合作互补性强。希望日方把握好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的契机,为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河野洋平表示,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成员长期致力于促进日中友好合作。此次正是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访华。日方乐见日中关系呈现改善势头,期待两国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日本各界关注中国经济发展,重视中方倡议成立亚投行。

    民间经贸交流由来已久

    此前,中国贸促会会长姜增伟也在京会见了河野洋平一行。

    姜增伟表示,河野会长一直致力于推动中日友好交流,对改善两国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两国经济界应把握经贸合作的大局,增强合作的信心,推动经贸关系的回升,为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坚实的基础。

    河野洋平表示,近年来,中日关系发展面临困难,两国经济界人士为此开展了很多工作。去年,中日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并实现领导人会晤,政府和民间交往日渐恢复和增强,提升了经济界的合作信心。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愿意积极发挥自身在经济界的作用与影响,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做出更多贡献。

    中联口述历史整理研究中心策划部主任陈长春告诉本报记者,中日两国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各自的发展繁荣。近代以来,日本工业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廉价的出口原料和广阔的商品市场。数据显示,201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1.92万亿元人民币,连续4年超过3000亿美元。

    目前,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日本是中国利用外资第三大来源地,仅次于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超过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

    中日企业合作密切

    近年来,虽然中日经贸关系发展遇到了一些阻碍,但两国企业相互往来仍然十分密切。

    姜增伟说,中资企业在中日经贸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果来之不易。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政府继续推动简政放权,民间机构应在对外经贸交往中承担更多职责。中国贸促会将不断拓展自身功能,健全与国外商会合作机制,完善商事法律服务,发挥代言工商作用,应对贸易纠纷、摩擦,更好地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

    日本国家智囊团的高级研究员Kiyoyuki Seguchi也认为,加强与中国的紧密合作是改善日本当前失速经济的最好方式。

    在Seguchi看来,日本经济复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除了一些大型企业,日本的绝大多数企业依旧缺乏生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于那些常规的公司,他们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点,特别是在日本政府因为巨大的财政赤字问题而没有能力提供更多补助的时候。因此,这些公司更加需要中国市场。”Seguchi补充说道。

    中日韩经济发展协会会长张九桓表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很快,企业活力增强,面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等经济发展战略,结合中国内地的广大市场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中日企业之间可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里开展合作,实现共赢。

    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发展繁荣,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比如,欧洲有欧元区和欧盟,北美有北美自由贸易区,拉丁美洲有拉美与加勒比共同体,非洲有非洲联盟。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最活跃、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但一体化进程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也证实,2015年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小幅放缓。

    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两国的经济总量占整个世界的20%、东亚的80%,无疑对地区稳定、发展和繁荣肩负着重要责任,两国关系的走向也将直接影响东亚发展的前途和未来。

    陈长春认为,虽然东亚地区的合作机制面临着诸多难题,但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在区域经济方面互利合作的空间非常大。中日关系一定要面向未来,要向前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