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3版:商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3版            商贸
 
今日关注

2016年7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一带一路”看开放战略新特点

来源:中国贸易报  

    ■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秘书长  龙永图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全球许多国家的支持和响应,中国更应该当仁不让,做“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广者、实施者、建设者。在此,我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读一下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三个新特点。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更加注意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统筹,更加注意通过对外开放同时促进国际和国内的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发展分化,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越来越多,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也出现贫和富之间的不平衡、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些不平衡。从国内来讲,就是要把新疆、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这些过去长期处于对外开放战略后方的地区,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变成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对于全球来讲,“一带一路”沿线上那些全球最贫困、封闭、落后的地区可以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进程中有机会重新回到全球化的主流中。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很好地解释了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能够给全世界作出什么样的贡献。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让几亿人脱贫,二是打造了全球制造业大国,三是建设了全球最优秀的基础设施。而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制造业和脱贫,正好是“一带一路”很多沿线国家的诉求。中国通过搞基础设施建立了庞大的工程队伍、设计队伍,我们修路、建桥、修电站的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世界对中国建设基础设施的需求非常大。另外,一些国家发展制造业、搞产能合作的强烈愿望,使得中国这几十年打造“世界工厂”的能力再次有了用武之地。

    十八大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更加重视提高中国的软实力、提高中国的话语权。

    中国虽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全球的话语权和软实力还处于相对弱势。“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提升全球影响力提供了机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要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全球金融体制中设立的一个新机构,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垄断和把持金融话语权带来了挑战。正如美国前财长所说,这是全球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信号。

    中东欧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形成了“16+1”合作新机制。这16个国家中有11个是欧盟成员,以前他们觉得救星在西方,采取的战略也是“向西看”,但是中国的崛起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后,这些国家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开始“向东看”。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16+1”合作机制,也是中国凝聚力、吸引力的体现。

    十八大以后,中国更加注意把国内发展的重要理念与对外开放的理念协调起来。

    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遵循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们特别强调要把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放在“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优先位置,防止把一些污染和落后的产能转移到国外去。

    秉持开放的理念,我们在亚投行的问题上得到了众多国家的支持。最近亚投行和世界银行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贷款的框架协议,又在和亚洲开发银行进行同样的联合融资和投资的合作,美国和日本对亚投行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问题上,在反复研究TPP的内容和作用后,李克强总理在亚洲博鳌论坛表示,中国对TPP持有乐观的态度,希望TPP成功,希望TPP成员对于亚洲的区域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作出贡献。这一开放包容的态度也使美国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发生微妙变化。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和TPP可以找到契合之处、利益共同点。所以,我们采取开放的态度,国际合作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本文根据龙永图在“一带一路”青岛板桥镇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