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8版:会展 上一版3
第A8版            会展
 
今日关注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会展人应向策展人学什么

来源:中国贸易报  

    ■周宇宁

    在稻田里就地取材,用稻草创作出民族英雄、米老鼠、纺线女、花脸龙等既跨越古今中外又表现当地民俗的新派“稻草人”,直接在稻田里“展出”,没有围栏,没有生硬的“请勿触摸”,大人孩子都可随意和这些展品合影,随意爬到草船、草车上摆pose……

    国庆长假期间,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主办的国际新体艺术节在贵州黔东南隆里古镇举行,各类展览直接在稻田里、河边、民居和祠堂中展出,而艺术实验与理论等高峰论坛就开在古镇荷花池畔的“草堂”里。这个由竹子、茅草建成的会场有框无门,有窗无棂,听众直接坐在从老乡家借来的小木椅上,几人围坐在矮旧的小方桌边记录、交流。“你在里面参加论坛闻到桂花香了吗?看到蝴蝶飞到演讲台上了吗?路边的狗都差点跑进来,连不会说普通话的阿婆都进来听得津津有味……”舞美学会秘书长张旭在谈起这个由他设计、一个月建成的原生态会场时很自豪。

    北京白盒子美术馆馆长孙永增在高峰论坛上把公共艺术阐释为大众都可以参与的艺术,并提出了“在地性”的概念。在地,即场所;性,即场所代表的意义。孙永增所理解的“在地性”是本土性资源与外来创造力的结合,是一种地方资源与全球智慧的嫁接。当“在地性”建筑和艺术都进入田野和社会后,不仅仅是建筑师和艺术家自我的表达,而且还成为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

    新媒体艺术节期间,不但在古镇的城门上、荷花池中、稻田里都展示了现代大舞美的灯光秀和演出,还在古镇的街巷和民居里举办了由清华美院、中国美院、四川美院、上海戏剧学院、天津美院等高校和澳大利亚、奥地利、广东舞美研究会主导的各类新媒体艺术展。一幅幅古风现代画长卷从某大院的二层楼飞流直下,一直“落到”天井中央;一段段文字投影到一堆破旧的木板和柴草上,一段段视频直接在老屋斑驳的木板墙上播放……不得不承认,这些策展人真会玩儿!

    在去隆里之前,笔者还在“产业+会展”的思维中对在这个没有“新媒体”产业的宁静古镇举办这样的艺术节有些许疑问,直到在现场体验了才感觉到,在创意之下,新媒体(载体)其实无处不在,而且在与古镇的碰撞交融中更能突出文化和创意的魅力。旧的元素和遗产需要改进和提升,需要以脱胎换骨的方式激活,而这一点与当代艺术的表述方式非常契合。对此,艺术节活动总策展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表示,把新媒体艺术嵌入这个建在万亩稻田中的明代古镇,用互联思维和技术,把每个细节之中的感动机缘都与外部世界连接,开拓一条通向城市传播未来的路线,这个古镇就会产生不可替代的价值。

    和艺术界的这些策展人比起来,会展人其实也不缺乏创意和情怀。无论是在各大城市现代化的会展中心举办大展,还是在一些产业聚集地打造新会展品牌,或是在朱家角这样的古镇“做互联网+会展的实践者”,也都有各种创新理念和服务。但像新媒体艺术节这样与当地政府合作,用创意和作品,“用新媒体把大舞美带入大自然”的自信,促使古今联动、大腕云集、创意十足、全城狂欢的大手笔还远远不够。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会展目的地给了你一个舞台、一项可以呼风唤雨的政策支持、一笔可观的“招商引展”的经费,你有用一场突破会展思维的活动引爆其历史、产业、文化、传播并会改变其未来的自信吗?

    (作者系中华会展精英女性俱乐部秘书长、中国经济网·会展中国主编)

    会展红粉秀

    本栏目文章涉及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