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投资中国:勿被流言遮望眼
来源:中国贸易报
■张凡
“外资逃离中国”“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诸如此类的流言像雾霾一样挥之不去,好在市场的实际表现像阵阵劲风,提醒即将来中国投资或已经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家们勿被流言遮望眼。
近年来,关于外资逃离的言论不绝于耳。不可否认,的确有些外资企业撤离了中国。但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根据市场状况与经营状况来决定投资与撤资,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如果将此轻率地夸大为“逃离”“投资环境恶化”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9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90.3亿元人民币(折合950.9亿美元),同比增长4.2%。今年1到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292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2.2%。
9月份发布的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也显示,2015年,流入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FDI)增长6%,增至1360亿美元,且流向继续朝服务业转移。流向服务业的FDI占比已达到61%,创下新的纪录,而制造业吸收的FDI占比则跌至31%。
上述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仍然很强。对当前我国吸收外资的特点进行分析后不难看出,中国在吸收外资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外商的投资也在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而进行深度调整。低附加值、低端制造生产环节的外商,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而迁离。与此同时,更多的外商投资转向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就拿服务业来说,今年1到9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达到了4307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70.7%,这与以往外资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有明显的区别。这“一进一退”表明外企也在积极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
除了数字量化的投资环境之外,政府和企业也在各自的领域做着努力。从政府层面而言,中国一直在完善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从商务部宣布将在全国推广实施自贸区的负面清单模式,到商务部《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施行,都表明中国的投资环境会更透明、更稳定,更有利于各类企业的发展。就企业行动而言,从大众与江淮合作打破了汽车行业外资只有两家合资公司的规定,到波音在2016珠海航展前释放出要在中国加大投资的信号,都可以看到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不得不承认,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即使面临经济寒冬,对企业来说也是充满了商机。至于所谓的“中国投资环境恶化”,不过是多重因素的结果。如中国取消了外企的“超国民待遇”后,恰逢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结构改革阵痛期以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不再。
雾霾难治,但流言不同于雾霾,面对它的时候人们可以理性判断并做出选择。企业的投资是一项科学的决策过程,是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过程,在企业家的眼中,这些流言终将止于实际的市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