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双边博弈中坚定扩大开放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特约评论员 荣民
在美方出尔反尔、不断激化并首先挑起中美双边贸易冲突的情况下,坚定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中国政府在将其界定为“这是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之间的一场斗争,是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之间的一场斗争”的同时,并没有因为来自美国的单边贸易保护措施而放缓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坚定扩大开放的举措,为中国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并将发展惠及全球提供了更坚强的支撑。
继宣布自7月1日起降低汽车和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为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减少壁垒后,6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推进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维护自由贸易,在稳定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进口,倒逼国内产业改造提升,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会议确定,支持关系民生的日用消费品、医药和康复、养老护理等设备进口,落实降低部分商品进口税率措施,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促进研发设计、物流、咨询服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进口,扩大免税品进口,增加有助于转型发展的技术装备进口等。
其后,6月1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包括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提升投资自由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强投资促进,提升引资质量和水平、提升投资保护水平,打造高标准投资环境等在内的改善营商环境,有效利用外资的六方面政策措施。这是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决策部署,实行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的重大举措。
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坚定扩大开放的政策是提升政策导向改革力度、优化经济发展思路、加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体现。
首先,“积极扩大进口”反映出中国对外贸易管理思路的重大调整。进口和出口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双翼”,皆为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价值创造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前景应该由一国长期供给前景来确定的。通过“积极扩大进口”,可以增加国内优质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推动生产要素从引进、培育到释放的战略提升,为国内产业转型注入更多竞争,从而激发国内经济发展的活力,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更强传导作用,逐步助推制造业和服务业跨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从全球视野看,中国扩大进口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会让更多国家从中受益,是中国作为有责任的大国为世界经济贸易加快复苏做出更大贡献的主动担当。此外,进口能促进贸易经常项目收支趋向平衡,降低外汇储备偏高的压力,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际经贸摩擦与冲突的潜在可能性,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健康、和谐的外部环境。因此,对当下中国而言,让进口成为拉动国内技术、消费升级过程中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意义十分重大。
其次,在吸引国外投资领域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旨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营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保持我国全球外商投资主要目的地地位,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从而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水”。《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重申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提出积极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原油、铁矿石等期货交易,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更多地参与地方政府债券承销等。
把推进投资开放,改善营商环境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切入点”,系统性地解决国外投资在在华经营的“难点”“痛点”。比如《通知》明确表示要“大幅提高”知识产权侵权的法定赔偿上限,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针对外企反映的不公平待遇问题,明令要求及时回应解决,提出建立健全各地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此外,还要求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资金运用便利度,提升外国人才来华工作和出入境便利度。
一系列举措将有助于提升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助力中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并为全球经济贸易带来持续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