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贸促会推动发布首个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指数
助力中国—东盟经济关系趋利避害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海粟
近日,由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主办、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与走出去智库承办的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指数发布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发布了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指数(以下简称“指数”)。 未来,主办方将进一步完善东盟10国商机与风险动态评估体系,不断提高国别与行业两个层面贸易投资指数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全面性,为中资企业在东盟的贸易与投资提供更优质的商机捕捉和风险预警服务。
研讨会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秘书长、广西贸促会会长李常官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当前,中国—东盟合作展现良好势头。首先是政治互信基础良好。作为东盟对话伙伴,中国率先同东盟商谈并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东盟已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优先方向和重要伙伴。其次是贸易投资全面深化。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已从2004年的1000多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5148亿美元。中国连续9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7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最后是人文合作蓬勃发展。双方成功举办了科技、文化、海洋、教育、旅游等主题年活动,今年又启动了中国—东盟创新年。去年,双向人员往来近5000万人次,双方互派留学生超过20万人,中国稳居东盟第一大境外游客来源地。
广西作为中国唯一同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联通的省区,是我国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在服务我国对东盟开放开发中作用和责任重大。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深耕区域和重点区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利用政策平台,进一步强化中国与东盟合作,促进双方企业贸易投资纵深发展,推进双方经贸关系行稳致远,成为广西各级各界重要使命和任务。
李常官表示,为更好服务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及企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立项,由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与走出去智库共同研究开发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指数,共同打造国内首个综合评价对外投资重点国别、产业的风险和收益的指数体系。
“指数”主要跟踪研究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金融、法律与税收等方面的动态,精确研判形势,努力协助中资企业在与东盟10国开展贸易投资过程中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更好服务企业捕抓商机,进一步畅通经贸渠道。同时为政府制订政策提供参考,有助于直观掌握并预判对东盟国家投资的风险与收益。
据介绍,“指数”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动态性。指数立足于向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贸易、贷款、工程承包等中资企业提供及时有效、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商机捕捉、风险预警服务。通过甄别互联网及其他渠道风险或商机的动态事件,根据其商机的大小、风险的高低、涉及的领域、覆盖的地域和影响的时长等,及时提升或降低某国某产业的指数得分,并连同动态简报,一并推送到相关中资企业,提醒其及时抓住商机或控制风险,以减少损失或提高收入。
二是可比性。同一行业在不同国家具有统一的评价框架,因此该行业在跨国中具有横向可比性。特定行业在对象国的指数得分越高,意味着行业在该国的风险更低,或回报更高。这样可帮助中资企业在投资时更科学便捷地选择优先投资国家。
三是易读性。企业管理者阅读负担重,大篇幅文字信息传递的风险信号往往容易被忽略,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做出反应。“指数”通过将重大风险或商机动态事件的后果量化为数字,以数字的变动引起读者的重视,引导读者深入阅读“指数”解读简报,从而进一步了解风险来源、制订措施、抓住机遇。
四是前瞻性。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中不仅关注现状,更关注对象国和所投资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指数”模型中包含“发展潜力”维度,通过采用权威的关键数据,预测这些国家与行业未来若干年的发展前景,帮助中资企业深度了解某国某行业的发展潜力。
五是全面性。在美国不断试图打破世界经贸格局和制度安排、重构对美国有利的全球贸易格局的背景下,中资企业需密切关注投资东道国对华关系的变化,以便做出正确的贸易投资决策。“指数”模型中包括“对华关系”维度,通过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五通指数”,度量对象国对华的友好程度,并根据突发的重大事件动态调整国家和行业指数,进而提醒中资企业予以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