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世界展开巨市场胸怀
来源:中国贸易报
编者按:伴随着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大幕开启,曾经多年以“卖全球”形象示人的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展开了她“买全球”的巨市场胸怀。回顾中国贸易40年的进口历程,从最初的“特供商品”,到“人肉背货”、代购大军,再到跨境电商,到国际进口博览会……如今,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中国贸易进口的形式、内容、质量和数量都在急剧变化。在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征途中,进出口贸易已经悄然迈过了进口替代、逐渐开放进口、大进大出为世界代工的阶段,跨入到促进进出口平衡的新时代。
从商品到服务:买家中国的40年
■ 本报记者 张凡 实习记者 刘禹松
1978年12月18日的北京,银装素裹,在长安街的西头,一栋设有蓝琉璃围墙的苏式宾馆里,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在召开。由于有了之前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此后的5天里,会议开得热烈而又轻松。最终,会议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现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就在这次会议召开的前一天,中美两国刚刚发表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与合作的大门,也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外部资源和动力。
同样是在这个月里,另一场有关变革的会议也在紧张地进行着,这是一次并不为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所关心的谈判,但这场谈判的结果却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深刻影响着中国众多普通人的消费习惯。
1978年12月13日, 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在可口可乐装瓶厂建立起来之前,从1979年起,以寄售方式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
就在协议签署的同时,在北京饭店同一层楼另一间会议室里,中美两国恢复邦交的谈判也正在进行。正因如此,在当时,可口可乐重返中国这一商业事件被美国媒体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政治意义。
友谊商店里的“特供”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进口商品被不少普通老百姓视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即便是早已风靡世界的可口可乐,在最初重返中国的一段时间里,也并不是普通百姓日常所能见到的。从1953 年到改革开放,中国曾长期施行进口替代战略,受到保护性关税、进出口计划管理、进出口经营权管理和外汇管制等政策的影响,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想要购买一件进口商品并非易事。
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非常独特的双货币(人民币和外汇券)制度。在此后的15年里,两种货币曾同时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上流通。外汇券的全称为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在改革开放初期,来华访问的外国人、归国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而中国的市场供应还非常紧张,国内居民的日常用品还须定量供应。为满足来华的外国人及归侨的需要,中国兴建了一批宾馆和商店。然而,当时国内是禁止外币流通的。为了便于他们在这些场所购买物品和支付费用,同时又使他们区别于国内居民,国务院于1980年4月1日授权中国银行发行外汇兑换券。境外人士须将所持外币在中国银行或指定的外汇代兑点兑换成外汇券,并在指定范围内与人民币等值使用。外汇券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如定点宾馆、友谊商店、免税店等;也只有在这些地方,人们才能买到当时被视为奢侈品的进口商品。
在如今北京建国门外大街的北侧就有这样一处所在。一座5层高的楼房与旁边马路的车水马龙相比,多少显得有些冷清。这便是闻名一时的北京友谊商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最早的涉外商店之一。在很多北京市民的记忆中,这里曾经挤满了好奇观望的人群。
由于紧邻使馆区,肩负着服务外宾的职能,北京友谊商店里卖的很多东西在那个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里都是市面上见不到的,有些甚至属于“特供”,进口家电、威士忌、万宝路等,更是那个年代里这里的专卖店。当时的北京友谊商店有着这样一个口号:“市面上有的商品,我们这里要最好;市面上缺的商品,我们必须有;外国时兴的,我们也得有!”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国家发展的层面来看,与进口日常消费商品相比,对工业发展的需求似乎显得更为迫切。1983年5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合资经营总合同及章程的签约仪式在此举行。
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国外优秀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成功引进,也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茁壮成长注入了新动力。在后来举办的开业庆典上,美国汽车公司代表团团长克莱尔表示:“在远东,日本独占汽车市场的局面,将由我们两家合作而被打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随后的30多年里,中国的进口商品逐年增多,种类也更丰富。进口规模更是从 1978 年的 109 亿美元跃升至 2017 年的18410 亿美元,增长 169 倍。
如今的北京友谊商店,早已褪下了时代赋予的神秘面纱,在后来崛起的众多商业体中多少显得有些动力不足。作为早年间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的继任者,北汽集团第一座海外整车制造厂——位于南非伊丽莎白港库哈开发区的北汽南非工厂则是在2018年的7月24日,在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实现了第一辆汽车的成功下线,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汽车工业30多年来从技术引进来向产品走出去的完美蝶变。
从可口可乐,到友谊商店,再到北京汽车,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从产品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40个冬去春来,随着市场的一点点打开,中国走出了一条从低收入国家到中高收入国家,并大步迈向高收入国家的经济成长之路。在低收入阶段,出口受到更多人们的重视;而进入当前阶段,进口的重要性则越发凸显。
服务贸易的崛起
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只有355亿元;而到了2017年,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已经达到27.79万亿元,是1978年的782.82倍。其中,进口额由1978年的187.4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5.33万亿元。
如今,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的进口已经不仅仅限于商品或基础商品,而是包括了高新技术、人才、经验等广义概念上的进口。通过进口引导,与国内产业的良性互动与竞争,从而推动国内的产业改革、自主创新和经济升级。
2012年5月28日,全球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的服务贸易平台——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在北京举办。京交会举办的背后,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人们对高品质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对信息、医疗、养老、家政、旅游等新型服务消费需求明显增加。以旅游为例,国家旅游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为50.0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达到2.7亿人次,同比增长3.7%;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万亿元,增长15.1%。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从1982年的20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4676亿美元,35年的时间增长了233倍。自2014年起,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需求的强劲增长,反映着中国购买力的增长趋势,同时,也为世界带来不断扩展的巨大市场。而以数字贸易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贸易在其中的增长则更为迅速,不但优化了贸易结构,提高了发展质量,更使得中国在一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在这些贸易中,服务贸易正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的新引擎,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迈进。
如今,回望改革开放最初的那些日子,曾经“遥不可及”的进口商品早已随着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飞入寻常百姓家”。据刚刚发布的《持续开放的巨市场——中国进口消费市场报告》,2017年,中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渗透率已经迅速增加到10.2%。这意味着中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市场用户数已经达到5800万人。2018年11月5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截至11月6日,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各大电商平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进口采购签约金额已超16000亿元人民币。而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路径下,中国制造业也已经在众多领域实现了赶超。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设想的逐步实现,服务业的不断崛起,中国对外贸易或将迎来新的进出口平衡的升级,到那时,中国的发展必然会为世界的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
中国追求进出口平衡发展
中国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首创,这是中国扩大开放,促进世界经济贸易平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证明中国不是简单追求对外贸易顺差,而是要进出口平衡发展。扩大进口可以为世界提供更多出口机会。比如,在进口博览会上,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参展优惠和帮助,这些国家就可以搭乘中国进口博览会的便车,使它们国家的产品更多地销售到中国市场。中国此举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为世界注入更多信心:中国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坚定扩大开放。过去四十年是中国利用外部良好条件实现快速发展的四十年,如果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对世界经济是拖累,对中国自身发展也不利,扩大进口有助于建立一个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帮助中国更好置身于世界经济体系。
同时,国内消费结构在升级,产业机构在转型,我国供给结构变化速率远远慢于消费结构升级速率,为了更好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我国需要通过扩大进口的方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大量投资品的需求。扩大进口也能让我国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赢得尊重,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
让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大市场
我国现在对进口的定位非常明晰,已经意识到进口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进出口平衡发展的要求,“十三五”规划中,我国进一步提出要“优进优出”,在国家外贸战略转变中也强调重视进口的作用。在国家层面,我们已经非常明确进口有利于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有益于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可推动我国的国际关系变得更好,有利于坚定推进全球化发展,让世界分享中国的大市场。
最近,我国在不断降低进口商品的关税水平,加上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些都对进口有拉动作用。下一步,我们要把扩大进口和走出去紧密关联起来。由于中国消费市场大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更低。很多中国企业到这些国家投资,企业生产和制造的产品也想回到中国市场上销售。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还会产生溢出效应,比如,会上会签订大量订单,通过集中采购,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企业可与供应商建立商业伙伴关系,进行在全球价值链和生产网络方面的合作。进口贸易博览会辐射到物流行业、融资行业、货代、报关等相关行业,带动行业发展,进口商品的零售环节也会增加就业。我国通过扩大进口,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其他国家分享中国的大市场。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李春顶:
进博会为我国扩大开放带来积极效果
从改革开放之初至2001年加入WTO,我国进口贸易主要集中在技术领域,比如,进口国外的设备和技术等。目前中国积极扩大进口,采取一系列举措扩大进口。我国的进口贸易是由市场主导的,市场机制在主导我们进口的需求,我们的进口政策是根据现实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整个大的贸易格局变迁来制定的,为我国贸易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外部环境,促进了我国贸易的发展。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我国扩大开放带来积极的效果。它搭建了满足进口需求的平台,让买卖双方有面对面交谈的机会,更可能达成交易协议。通过面对面交流,双方沟通成本就会下降,可增进彼此互信,提高交易效率,从而降低贸易成本,扩大原有进口贸易的规模,创新贸易模式。另外,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下调进口关税等举措也进一步完善进口体系。商务部等部门发布了有关扩大进口的意见,提到进一步减少进口的通关程序,提高进口贸易效率,加之正在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实际上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扩大进口的格局,对于构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很有价值。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钟飞腾: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政府对中国贸易地位和对外贸易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是有脉络可循的。早在2013年4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就提到,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价值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从习近平主席重点提到进口数据、对外投资数据和出境游数据,到中国举办此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可以明显看到一些新的趋势。总体上看,这是我国对外贸易思维框架和开放战略的递进。
以前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是30%”,这个说法还比较抽象。如果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和最大的进口市场,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以后世界将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实实在在的贡献。这对重新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有很大意义。从系统性角度考虑,扩大进口规模可以使中国和更多国家的经济捆绑在一起,可以削弱美元霸权,扩大进口也会扩大人民币涉外使用,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支撑作用。对外贸易方面的这一变化对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会有促进作用。加大外部进口的规模可以刺激国内厂家提高产品质量,在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对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这样的刺激很有必要。
(采访、整理:刘国民 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