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人大代表呼吁:
厚植“大国工匠”土壤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本报记者 范丽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这是工匠精神第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作为一名电力装备制造产业工人,如何成为引领发展的创新者、企业精神的传承者、忠诚事业的示范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能建中能装备北京设备公司磨机事业部金属结构车间铆工二班班长刘加军在工作中积极实践,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深入思考,推动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他用35年如一日对产品的精雕细琢,诠释了工匠精神。
“我一辈子只从事了一份职业,干了一个工种。”刘加军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说,铆工其实就是“铁裁缝”,在做磨煤机、干燥机的钢材上画线、切割、组装,把原材料钢板、钢管变成电力建设使用的产品。铆工工作对精度要求非常高,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废件,35年来,他一直追求产品尺寸的“零误差”。
去年,刘加军带领的铆工二班被命名为“刘加军班”。“目前,‘争做青年工匠,生产优质产品’已经成为铆工二班的共识,我们以‘学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在内部形成了‘以工作为师,以同仁为师,以问题为师’的互动式、分享式的学习机制和浓厚氛围,激励带动公司每一位青年员工立足岗位、成长成才,践行和发扬工匠精神。”刘加军说。
据刘加军透露,2018年,铆工班承接了用于生物质发电的秸秆成型机工艺工装制作任务及主要零部件的生产任务。他带领班组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新突破,使秸秆成型机产品质量、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公司生物质发电装备领域打造了又一拳头产品,对我国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现代化、规模化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将推动我国未来生物质发电装备的高水平发展。
刘加军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要热爱工作,全身心投入。具体来说,就是要对所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雕细琢。
“目前,我国基层优秀操作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储备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刘加军说。
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芬看来,目前,优质优价市场理念普及不够,制造业一线技工工资无法大幅提升,人才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工匠价值难以充分体现。
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分岗位年平均工资情况显示,2017年度,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2万元,而制造业一线人员平均工资仅为4.9万元,低于平均工资20.9%。
当前,我国不缺人力,但是缺乏高技能人才,缺乏真正的大国工匠。有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技能人才1.7亿人,高技能人才4800万人。从市场供求情况看,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预计到2020年,中国高技能人才缺口达2200万,人才断档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
“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需要老中青三代技能工人共同打造。”刘加军建议国家厚植“大国工匠”土壤,继续加大职业技术学校的投入力度,开展多方面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的青年专业技术后备人才,希望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中国需要大国工匠。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向大会提交的《关于开展大国工匠评选和表彰的建议》提出,一是中央出台“大国工匠计划”实施办法,面向全国各行各业培养引进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技能型人才;二是中共中央人才办安排部署年度遴选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遴选通知,对大国工匠遴选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共同统筹推进培养、推荐、评选、表彰、宣传等工作,在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进行表彰和奖励;三是在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在中华全国总工会设立工作平台,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四是中共中央要将“大国工匠计划”项目入选者纳入党委重点优秀人才资源信息库管理,并在奖励资助、技能交流、专项培训、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