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5版:会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5版            会展
 
今日关注

2019年3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认清第六代场馆管理的变与不变

■ 唐雪

来源:中国贸易报  

●会展大咖秀
本栏目文章涉及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早在2018年年初,笔者在第十四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 2018)上发表了“场馆管理进化论”的主旨演讲,提出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要打造“第六代会展场馆”的设想。一年之后,笔者以“场馆管理实践论”为主题,在31会议主办的2019用户大会上分享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这一年的探索与尝试。坦率地说,这一年虽取得些许成果与突破,但也走了不少弯路。最大的感悟是任何创新都应基于事物本质,在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中把握住场馆的核心价值,才是激发场馆能量的根本所在。借此,笔者将实践感悟与体验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变化的是活动形式,不变的是场馆的功能价值。在技术革新的强大助力下,人类的想象力真正实现了“无边界”。会展活动也正在不断融合新模式、新内容,为参与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新体验。但无论活动形式如何变化,最终都要落地在空间范围内呈现。会展场馆是活动展示与创意落地的最优选之一,其所提供的服务与活动具体执行的匹配度关系到主办方、参展商以及观众等相关群体的服务体验。除硬件设施设备之外,场馆更应该去洞察客户需求,超越提供场地租赁的基本功能,去梳理整合出更加丰富的产品清单,为客户提供更具专业性的场地使用方案,让活动天马行空的创意更具备可操作性。

二是变化的是场地规格,不变的是场馆的空间价值。新建会展场馆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格也不断提高。但归根结底,会展场馆最终提供的还是一个空间,过去通过接待会展活动,为场馆注入了会展内容,但在新经济形势驱动下,酒店、写字楼、商业等许多传统空间通过不断升级转型,融入新技术与新理念,华丽变身成为各种不同形式的体验平台。反思会展场馆,同样可以结合场馆特性,通过IP运营、社群运营、异业合作等为传统的会展空间注入新的内容与价值。场馆中的常见人群往往是一些有明显标签的群体,这些标签可以为空间运营给予一定的引导性,比如社交空间、办公空间都是会展活动人群实际存在的需求点。更多地,规划休闲空间引入书店、餐饮、零售等商业内容,将产业平台与生活平台融为一体。

三是变化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使用技术的目的。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从AI、AR技术的发展再到即将迎来的5G时代,层出不穷的种种变革颠覆着各行各业。但究其根本,使用技术的目的是提升效率,一如淘宝提升了购物效率,微信提升了沟通效率。杭州国博智慧场馆的打造一直以解决场馆运营痛点为出发点,以提升场馆运营效率为根本。比如,过去场馆要完全依托服务人员人工摆台去实现客户对场景的画面感,尤其是碰上大型活动摆台形式一变再变的情况,让员工多次重复摆台。针对这一大痛点,杭州国博聘请专业团队倾力打造了“云上看馆”系统,客户只需要动动手指,输入会议人数、摆台形式、台布颜色等基本需求,系统就会自动匹配符合需求的会场,并实时生成会场实景效果,既释放了员工压力,又提升了客户体验。因此,智慧场馆不是花架子,不在于投入有多大,技术有多炫,关键是要提升效率,产生效能。

四是变化的是投资趋势,不变的是产出期望。会展场馆并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但仍然有许多地方政府以及企业投入投资热情不减,他们更多聚焦的是会展活动之外的价值,比如顶级的领军人物、尖端的行业信息、数不胜数的行业商机以及大量涌入的产业资源等等。但反思目前的会展行业现状,应该说更多的活动都是过眼云烟,除了活动前铺天盖地的宣传推广和活动中热闹非凡的场景氛围,投资者们关注的那些价值貌似并没有留下什么。作为活动承接的空间以及连接产业资源的中心枢纽,会展场馆的发展或能够真正将数据驱动、内容制造、社群运营等新内容落实到管理运营中,着力于将会展资源的价值留存、转化和充分使用,进一步激发全产业链的发展活力,从而促进区域以及城市的提升与发展。

简而言之,创新既要把握快速变化的发展趋势,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不变的本质是什么,但进入无界融合时代,第六代场馆的更多管理实践依然在路上。

(作者系北京北辰时代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总经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