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A2版            要闻
 
今日关注

2019年4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渭南市贸促会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大做文章

产销对接活动紧跟市场走

来源:中国贸易报  

近两年来,渭南市农产品源源不断走出本地、走出口岸、走出国门,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受到了生产者、经营商和中外客户的欢迎。这一切改变都是渭南市贸促会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指示精神,发挥亦官亦民的身份优势和贸促系统人脉资源优势,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的结果。

首先,他们把走进市场开展产品调研、精准对接产销信息作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基础性工作抓到实处。

一是深入开展全市农产品生产商、经销商、农民专业合作社大调查,整理编辑了《渭南特色农产品产品导览》。做到企业产品潜在市场在哪里,就把产销对接活动推进到哪里。二是开展国内十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品需求大研判,搜集市场大户经营产品信息和产品需求信息,整理采购商近1000家,收集采购信息3000余条。三是开展边境口岸城市外贸调研,为农产品“借船出海”搭建平台。四是重点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差异化需求,开展重点市场调研,精准对接国际买家。五是持续跟踪贸促会举办的各类产销对接活动贸易订单的落实和企业满意度调查,及时矫正工作中的偏差和各类经贸活动存在的不实不细的问题。

其次,他们精准对接国内外采购资源,搭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国内、国际平台。

一是与供销社联袂合作,先后组织开展了渭南特色农产品走进重庆菜园坝、走进福州海峡市场、走进浙江嘉兴水果市场产销对接活动,筛选渭南供需信息对称企业近100家,促成供销合同近3亿元。二是紧盯国际市场,务实推进渭南特色农产品的国际辐射力。从2016年开始,渭南市贸促会连续3年率团出击香港亚洲果蔬展,组织白水润泉果业、盛隆果业、盛源果业、蒲城金农源果业等30余家(次)企业赴港参会,签订贸易订单4亿余元。香港亚洲果蔬展成为渭南市外贸企业每年一度回访国际客户、深化合作、拓展新客户的会客厅。三是紧盯边境口岸城市,拓展国际贸易。先后在云南瑞丽姐告、广西凭祥举办了渭南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连续3年参加中缅边交会;云南瑞丽渭南特色产品营销中心成功运营。

他们还整合渭南涉农职能部门,办好跨采会渭南国际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培育渭南家门口的国际贸易平台。

渭南市已经连续两年成功举办跨采会农产品专场活动。2018年跨采会渭南国际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精准邀请采购商近500名,其中有来自泰国、缅甸、阿根廷、法国、美国等10个国家(地区)的40名国际专业采购商。通过充分的前期准备,跨采会共达成农产品产销对接贸易合同(协议、意向)79个,贸易总额达到55.21亿元。

通过实践探索,渭南市贸促会虽然在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取得了些初步成效,但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渭南市特色农产品企业对接的主体不强,企业组织化程度低。二是对接的体制机制松散,活力不足,由于受各类展会、推介会过多、过滥的影响,企业多半存在走会、应付撑场子思想,主动出击市场、寻找客户、对接贸易信息意识不强。三是平台载体落后,广泛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特别是利用跨境电商平台促进国际贸易的企业还不多,效果还不好。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接模式还处在传统做生意阶段,等客户上门收购,对接方式简单粗放,完全丧失市场价格话语权和主导权。四是还存在对接信息不实、效益不高的问题。与国内外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互通、信息共享机制还没有形成,特别是对产销对接信息的利用还需要企业主动而为,对接洽谈,不断跟踪,才能真正转化为贸易成果。五是终端市场“一公里肠梗阻”的问题。由于物流发达、市场信息无障碍传播,社区农产品店占据了终端客户市场,削弱了传统市场批发的利润空间。

分析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营销思想、经营理念和机制滞后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渭南市贸促会提出今后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培育对接主体,增强对接能力。加快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和农产品物流中心,支持企业将经营链条延伸到上游的农业生产环节和下游的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流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同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真正组织起来,引导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夯实产销对接基础。

二是创新利益链接机制。这是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核心。只有不断探索、建立、完善原产地和消费市场、农产品生产商、经营商与消费者的利益链接机制,建立以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基础的农产品供给侧机制,才可能实现长久、公平、高效的产销对接。

三是打造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和品牌。要培育高美誉度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品牌,必须实施全市创品牌、树品牌和保品牌的发展战略,坚持打好“绿色牌”“生态牌”“错季牌”。

四是为农产品产销对接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农产品产销对接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政府应当提供良好的政策和营商环境,对部分农产品流通企业设施建设和交易业务,给予项目资金、信贷支持、税费优惠等扶持;加快建立规范化的农产品市场监管、供需预警机制,增强应急和调控能力;健全完善农产品信息平台,强化信息服务,促进农产品流通,保障城市“菜篮子”供应,积极发挥政府在平抑、稳定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作用。

五是各方联动,形成推动产销对接合力。组建一支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部分农产品优势企业参与的农产品产销对接营销队伍,统筹区域,产地、销地、国内外市场,各展所长,搭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 (李威)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主办单位:中国贸易报社 | 通讯地址:北京市三元西桥中国贸易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