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科技耀海滨 海洋专家话经济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宗赫
近日,以“生态持续、科学发展、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海洋牧场暨渔业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在辽宁大连举办。300家海洋牧场相关企事业单位参展,展览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50余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亮相。同期举办各类专业会议和商务对接活动20余场。
本届博览会进一步了丰富海洋科技内涵,集中展示海水、淡水牧场及渔业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交流牧场建设先进经验,建立健全牧场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打造全生态链、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融合发展平台,推进生态安全、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的现代渔业产业发展。
大连展示“海洋进军”成果
大连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建设现代海洋牧场”是大连渔业重要发展战略,全国86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中大连就有14家。大连獐子岛海域、海洋岛海域等1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均在展会亮相。
作为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大连在全国率先开展海洋牧场建设,近年来,更是提出“加快打造海洋经济强市,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牧场”的发展战略,推动大连市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截至目前,大连市累计投入建礁资金约22.45亿元,投放各类鱼礁约1578.55万立方米;累计建设1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18年建设海洋牧场10万亩。大连海洋牧场已经成为国内研究海洋牧场的经典案例。
此外,大连海洋渔业在质量、品种、科技、效益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大连市优质高效水产品增养殖面积650万亩,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海参、虾夷扇贝、裙带菜、杂色蛤、红鳍东方鲀增养殖基地,无公害养殖面积445.2万亩,拥有国家级及省级水产原良种场37个。
大连近年来持续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打造海洋经济强市,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牧场,推动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截至目前,大连市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600余家,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近200家,产值亿元以上的加工企业30家。
博览会还设立了200平方米的大连现代海洋牧场综合展区,集中展示近年来大连海洋牧场发展的成果和未来发展规划。
建设海洋牧场靠科技
“‘牧场运动’几近半个世纪,而海洋牧场建设的初始‘牧场理念’形成更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但至今关于海洋牧场建设核心的‘牧场思想’和‘牧场理论’尚未形成。”在同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海洋牧场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丁德文表示,中国一定会在世界上建立起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好“一带一路”的海洋牧场。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一级调研员栗倩云解释说,海洋牧场是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产、索饵或避敌所需要的场所,是可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
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全国建成海洋牧场200多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6个,用海面积超过2300平方公里。”栗倩云说,据测算,已建成的海洋牧场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19亿元、生态效益604亿元,年度固碳量19万吨,消减氮16844吨、磷1684吨。
当前海洋牧场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公益性海洋牧场主体缺位,经营性海洋牧场动力不足,海洋牧场科技支撑能力薄弱等。
“要坚持科学的发展定位,坚持生态优先,发挥综合效益。在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要将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放在首要位置,合理确定海洋牧场建设类型和规模,避免一哄而上。”栗倩云支招说,应充分发挥海洋牧场综合效益高的优势,将海洋牧场与保障水产品供给、促进渔民增收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海洋牧场真正成为渔业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