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正当时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蔡振伟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11个重要场合和时间节点的重要讲话中,就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
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了“逐步探索”、“加快探索”、“加快推进”以及“推动建设”等多项重要指示,体现了党中央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待。一年多以来,在国内外高度关注之下,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稳步推进,“可视性”成果日益增多,各项改革任务推进明显提速。当前,进一步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可谓正当其时。
第一,按照中央确定的海南“四步走”发展目标,到2020年,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应取得重要进展,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打好坚实基础,当前加快自由贸易港的研究和制度设计是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体系的必由之路。
第二,近年来,国际经贸形势风云变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愈加复杂严峻,外界对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期待在提高,对中国能否按照既定的扩大开放承诺落实开放举措保持高度关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落实开放措施“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海南作为中国向世界展示扩大开放的窗口,自由贸易港建设速度必须要加快。
第三,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建设,海南着力补短板、筑基础,诸多改革试点任务和重要先导性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体框架和“1+N”政策体系基本搭建完成并日益完善,为推进自贸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中央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将初步建立。展望未来,海南的“窗口”价值将日益凸显,海南应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
按照国际最高标准进行自贸港政策和制度体系设计。随着世界自由贸易港的发展演进,其功能已经由最初的以航运、加工和转口贸易为主,逐步扩展到金融、物流、跨境电商、高端服务业等领域,日益向综合性、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制度体系,应按照“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的理念进行设计,既要充分借鉴新加坡、香港、迪拜等地的成熟经验,又要注重结合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趋势,更加关注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变革带来的人员流动、金融开放、数据流动等方面需求。在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重点的基础上,通过高度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制度设计,重点在服务业准入、资金流动、人员流动、数据跨境流动的便捷和自由化上实现突破,从而吸引货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数据流和技术流的集聚。
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相关立法进展。从国际成熟自贸港的发展规律来看,完备的法律体系确立了自贸港的核心制度安排,是保证其良好、有序运转的基石。就海南自由贸易港立法而言,一方面可为自贸港的政策制度、设计提供法治化保障,为海南“大胆试、大胆闯”提供指引,免除地方和领导干部“闯滩涉险”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将有助于展示我国扩大开放的决心,有效回应各方期待。当前,海南自由贸易港立法工作已提上日程,应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出发,加快相关立法工作,一体涵盖与自由贸易港建设密切相关的财税体制、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监管体系、营商环境等内容,明确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内涵、原则、运行和管理制度等法规,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推进保驾护航。
压茬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当前,海南面临双重任务,既要按照自贸试验区建设要求,通过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又要按照自由贸易港建设任务,通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制度,打造我国面向全球的开放高地。在“区转港”的过程中,海南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按照中央12号文件提出的发展目标,继续将各项改革和试点任务有效实施和落地,另一方面,要将“区”和“港”建设有机结合,在旅游业、交通运输、医疗健康产业等领域部分产品进口上率先试点“零关税”,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集聚的部分园区率先实施自贸港政策,争取尽早取得更丰硕的“早期收获”成果。
着力构筑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落地平台。海南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在较短时间内恐难以弥补。随着自由贸易港建设步伐加快,大量的产业和资源将相继涌入,海南应着力发挥自身 “海陆空”优势,精心打造好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球动植物种质源引进中转基地、深海科技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文昌航天城等产业承载基地和平台,并尽快推动国际能源、航运、热带农产品、大宗商品、产权、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场所和平台落地,有效增强对三大重点产业的承载能力。
(作者系中国南海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